■科技观察家
长期瞒着家长,违规给没病的幼儿集体服用处方药,把“病毒灵”当做“疫苗”让孩子们预防性使用,为的只是保全勤、不退费——西安和吉林三家幼儿园变身“药儿园”的“创举”,近日被曝光后引发众怒,社会一片鞭挞之声。
相较于距之不远的三聚氰胺事件,此一恶行不出其右,无异于“非法行医”;而从已经发现的情况和体检的初步结果看,下“药”效果等同于“毒害”。荒唐之处在于,“喂”了孩子那么多那么长时间、基本上已被医院弃用的“病毒灵”,其实并不能预防感冒,涉事人员想必是听信了某个传言才出此昏招。
最近几天里,对于这起事件,舆论抨击问责指向,较多关涉师德医德、药品监管、公共管理等,也有是否存在黑色产业链和利益链的质疑。还有学者基于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在收费制度、政府贴补机制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消除“黑心幼儿园”需政府主导创造制度土壤的建议。
由一件千夫所指的“坏事”延伸开来,放开视野,思量相关环节之方方面面,及时查“缺”补“漏”,防患于未然,不失为好事一桩。就此笔者求教于《交个医生做朋友》一书的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的吴海云博士,他亦发散思维提示说,不止于这种功利性极强的“被喂药”,实际上我们好些家长,平日里因为太盲信各种补药和营养制剂,这补那补的也给孩子“喂”过不少;特别是,太依赖抗生素这种所谓的万能灵药,又过分追求“速效”,但凡孩子有点感冒发烧,就不管轻重让其服用,甚至注射,因而无形中也“承接”了诸多药物的毒副作用,并造成抗生素的滥用。
这不是一种科学的养育方式,也不符合预防保健和规范的医学治疗原则。“被喂药”之外,类似上述这样一些观念和做法,同样值得我们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