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扑面,东南沿海某机场,伴随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海军“海空雄鹰团”飞行一大队值班飞行员一跃而起,飞速冲向战机。稍顷,两架新型三代战机次第起飞,直奔目标海域而去……此次战斗起飞,只是该大队半个多世纪来担负东南海空巡逻警戒任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这支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海天鏖战中不断成长的大队,不断提升“能打仗、打胜仗”能力,创新战法训法数十套,紧急战斗起飞数百架次,完成重大演训任务数十次,多次被舰队、东海舰队航空兵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海空王牌大队”。
征服一个又一个高难课目
2007年6月,现任东海舰队航空兵参谋长、时任该师师长魏华彬——这位空军第一支三代机“蓝军”分队缔造者——在该大队组建了海军航空兵第一支三代机“蓝军”分队。
“蓝军”分队成员都是从“海空雄鹰团”挑选出的训练尖子,但对“蓝军”训练大纲的看法,却惊人的一致:“难!太难了!”
第一次理论授课时,他们就吃尽了苦头。平时最简单的近战图,现在成了“天书”,各种线条、箭头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个不规则的蜘蛛网。
而这才仅仅是开始。地面表演时,一个攻防机动编队课目就有10多套动作,每套动作都有复杂的高度变换。他们要求这些动作必须熟记于心。
“说实话,当时想把头盔摔在地上的心都有,从来没有这么痛苦过。”当时的艰辛,飞行员何鑫仍记忆犹新。
从准备到开飞,他们竟用了半年时间。飞行第一天,很多人就出现了灰视,眼前一片模糊。下了飞机撸起袖子发现,满胳膊全是毛细血管被压破后形成的血点。
敢做“蓝军”就敢啃硬骨头!他们重新制定“分层施教、由易到难、逐个突破”的科学组训思路,坚持严格执行“理科考试不过关,课目不进入;飞行准备不充分,课目不实施;训练成绩不优秀,课目不转换”的“三不”原则。
高难课目,大队领导带头第一个上,新进课目,大队领导带头第一个飞……
一段时间下来,所有基础课目训练都顺利完成。他们决定向高难课目发起挑战。
“蓝军”大纲最难的课目要数组合战术机动。
到底有多难?数据能说明一切:相同时间内的耗油量是过去的两倍,飞行载荷经常达到以前的数倍,并且持续时间更长。
飞行训练场上,空中高难险动作频频上演:连续翻滚、高速盘旋、急速拉起……一个架次中,飞行员居然10多次飞出极限数据。
经过几年“闭关修炼”,他们逐渐成长为羽翼丰满的“猎鹰”,开始寻找“敌人”。
2011年7月,他们首次在东南沿海某机场摆下“擂台”,邀请兄弟部队开展对抗空战训练。
一趟趟近似极限的空战对抗,让兄弟单位的飞行员直呼过瘾:“一次对抗所开的加力,比我们全年开的加力还要多,真没想到还可以这样飞!”
2012年4月,他们又把“战火”烧到了山东半岛某机场。
对抗当天,“红军”双机编队欲对他们进行攻击。发现“敌情”后,他们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成功摆脱“红军”截获,并抢先发射导弹……
两次战胜二代机,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胃口。去年10月,他们又与装备国产某新型三代战机的飞行团“交锋”。这一次,他们取消近距高度差,让双方在海天间展开自由空战。
双方在对抗中,攻势凌厉,战术刁钻,把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给对手留下半点余地。
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孙来沈说,“蓝军”分队在挑战极限中寻求制胜之道,在破解危局、险局、困局中增强实战本领,在贴近实战的对抗训练中,不仅有效解决了部队战术对抗训练“练无形象对手,打无逼真环境”的现实问题,还拉动了海军航空兵训练水平的整体跃升。
以实际行动捍卫海空安全
团政委耿德军介绍,这个大队常年驻守一线机场,敌情复杂、空情频繁,有时一天内战斗起飞多达四五次。枕戈待旦,不解征衣,这些只在电影中看到的情节,对他们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担负战斗值班的飞行员,要求每天24小时都要穿着抗荷服和救生背心,腰挂伞刀和手枪,就连上厕所也要全副武装,把飞行头盔提在手里。”师政委宋关牧说,“晚上睡觉要把装具一一摆放整齐,只要战斗警报一响,战机可以随时升空遂行任务。”
2013年11月23日,国防部发布在东海划定防空识别区当天不久,大队战机立即战斗起飞,对我巡逻飞机进行保驾护航。
像这样的战斗起飞,他们几乎每两天就要起飞一次。仅去年上半年,大队战斗起飞就超过前年全年的总合,全年战斗起飞数量更是达到了往年的三倍。
正是在一次次的战斗起飞中,他们锤炼了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锻造了无往不胜的过硬本领,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祖国的海空安全。
培养一批又一批王牌飞行员
作为海军三代机人才储备中心,他们需要不断地向外输送人才。他们采取人才滚动培养模式,按照“全员普训、骨干轮训、尖子深训”的原则培养各类飞行骨干。在飞行训练革新上,采取“以合代单、以复代简、以高代低”的组训方式,逐步突破低复杂气象、复杂电磁环境等难关。
一大批“智能型”飞行员脱颖而出。他们上天是飞行员,走上讲台是教员,人人精通电脑,会制作多媒体课件。
加强训练质量监控,是提高战斗力的有效方法。他们成立了飞参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飞参报判读细则,坚持利用飞参分析训练质量。
“这个动作做得不到位,还应该低一点……”在大队对抗研究室,大队长陈小勇带着4个飞行员正在对刚刚结束的对抗架次进行初步评估。他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用视频回放的方式分析空中的一招一式。
“胜要知道强在哪儿,败要知道弱在何处,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陈小勇说。
飞行员李超是团里的一员悍将,每次打胜他都表现得很低调,反倒是偶尔一败让他很兴奋:“有失败才会有进步,技术水平提升是要靠不断地超越自己。”
是雄鹰就要搏击风雨。他们借助重大任务摔打,让飞行员参加战法研练等重大任务,使人才得到全面锻炼,快速成长。
暗夜,东海某海域,海天一色,大队组织海上超低空训练。浪花在机翼下翻滚,战机几乎贴着海面飞行。该师师长、“蓝军”分队首任队员魏文徽介绍说,这来源于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分队每年都要在陌生海域进行下半夜机动、远海突击、大强度长途奔袭等高难课目训练,摸索了单机、编队进攻防御战术机动飞行等几十套动作。每一次上天,他们都是瞄准最大极限练兵:最大起飞重量、最长续航时间、最多引导批次……
2013年2月某日凌晨,夜幕严严实实地笼罩着大地,东南沿海某机场周围一片漆黑。该大队拂晓间飞行训练悄然拉开帷幕。
东方微曙,云雾依然笼罩苍穹,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副大队长李超、中队长李喆驾驶某新型三代战机双机编队迅速升空,开展高难课目训练……
“拂晓时分,易产生错觉,同时,飞行员血液血糖较低,大过载易产生黑视。”领航参谋张永帅介绍,“在拂晓组织飞行训练,对飞行员身体素质、基本飞行技术、特情处置能力都有极高要求……”
“这么危险,为什么偏挑这时训?”面对记者的疑问,时任团长、现任副师长杨勇的回答很简单:“很多战争都是在拂晓打响,平时不流汗,战时就会流血!”
近年来,在圆满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他们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丰富战术经验的组训、指挥、飞行人才,其中师团领导8人,“蓝军”分队成员23人,为海军其他航空兵部队输送飞行员2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