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9日 星期日
中船重工集团711所所长金东寒代表:
十年后让国内船舶全部用上“中国心”
■代表委员晒新闻

    科技日报北京3月8日电 (记者付毅飞)“十年后,国内无论军船民船,全部都能用上我国自己研发的发动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711所所长兼总工程师金东寒代表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我可以承诺。”

    金东寒介绍,目前全球发动机研发市场主要被三大企业占据,分别为德国曼集团、芬兰瓦锡兰集团和日本三菱重工。这些企业主要做开发和服务,将生产环节授权给其他企业。近30年来,我国船用动力系统全是用这种许可证方式引进技术,自己制造。

    在产业链中如果按价值量计算,可以形成一条“微笑曲线”。前端是开发,价值量较高;制造是最低点;后端营销和服务,价值量又提了起来。面对这样的曲线,金东寒一点也笑不出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船用发动机水平跟国外差距不大。”他说,此后国家转变策略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几乎20年没有投入,国内相关研究也基本停滞。到前几年再比较,国内外差距已扩大到近30年,涵盖了整整一代机型。

    不过他表示,我国在该领域已“重振旗鼓”,近几年开发出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功率为1200千瓦,采用了最先进的共轨技术,油耗、环保等指标也达到很高水平,整体与国外先进产品水平相当。这款产品已经成功销售。

    然而单一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金东寒表示,我国还跟瓦锡兰合作开发了一款小缸径产品。该项目仅用时三年,产品发布当天就接到了订单。合作双方对开发的质量、进度、产品竞争力都非常满意。“过去一款发动机从开发到量产,大约需要十年时间。”他说,“但在该项目中,我们应用了大量仿真、试验技术,大幅度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开发质量。”他认为,通过自己摸索以及与国外联合,我国开发能力明显提高,已经能自主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的船用发动机。

    “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发一档产品,这样就能基本覆盖各功率档,满足市场需求。”金东寒表示,我国正大步追赶,今后几年将进一步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