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9日 星期日
“医养结合”能否化解老龄危机?
本报记者 朱丽

    ■两会话题 

    2012年我国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和空巢老年人口接近1亿。代表委员热议——

    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10%的标准。此外,高龄化、慢病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等问题越发严重。

    有所养、有所医,是所有老人期冀的生活。然而,医院床位紧张,养老院缺乏诊疗条件,养老护理队伍匮乏……

    “很多医院没有老年科,而是以干部诊疗室为主,但很多老人享受不了这个待遇。”301医院副院长范利委员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无处安放的晚年

    去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为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数为0.99亿人。报告预计,到2025年之前,我国的高龄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态势迎面而来,老年群体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愈发强烈。“301医院老人病房平均年龄87—90岁。一体多病现象明显,平均一个老人身上有8.9种疾病。”范利表示,老年看病难问题也普遍存在。

    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代表两会前对所在医院住院部进行了一番调查。他发现,很多老年病人因患病长期待在医院,仅在神经外科,住院时间超过一年时间的就有十多位。这进一步加剧了医院床位的紧张,难以周转,连过道里都摆满病床。

    “养老机构就是单纯的疗养院,往往不接收病体老年人。”范利曾调研过很多养老院,缺少医疗设备,根本达不到就医条件。

    给居家养老一个理由

    由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指出,从养老方式来看,超过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以北京市“9064”养老规划为例:居家养老的占90%,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占6%,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占4%。

    全国政协委员马力建议,应大力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结合,老人住在家里,仍可以享受到社区提供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体育、心里咨询等服务。

    对于这种模式下的所有服务,最重要的仍然是医疗保健。“社会上的护理人员大多只能给老人喂饭、洗身等日常工作,欠缺对疾病的康复医疗照料知识。老人有急症去医院,回家就靠康复。康复要求非常专业的技术背景,有多少不懂行的给老人揉错位的!但我国没有这样的服务机构。”范利说,亟须培养一批专业的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科技养老”应接地气

    尽管养老服务产业正借着政策东风开始蓬勃发展,但范利却觉得需求对接并不准确。“光忙着制造一些老年医疗、康复设备,费用昂贵,一般老人买不起,也不会正确使用,导致老年人缺乏后续在家康复的环境。”

    “上回给一位老人做心电远程监控,身上贴了很多电极,弄得五花大绑的,这让老人很恐惧。”一直从事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范利,对老年人的心理把握得很准,她认为,居家使用高科技的养老设备未来是主流,但设计一定要简单易行,且相应服务要跟上。

    “现在,我们缺少随访、长期监测,导致很多老人生病了来医院,回家又复发,再来医院的恶性循环,也产生了大量的就医费用负担。”范利说。

    她建议,开放三甲医院对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通过远程视频会诊把脉,实现便捷医养结合。“让养老院跟医院挂钩,由医院来负责监管、评估。既让老人省去舟车劳顿,也能缓解大医院床位紧张的局面,让重症急症患者住得进医院。”

    实际上,医院并不愿意跟养老院合作,自身的就诊患者已经很多,无疑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这就需要国家出台政策进行引领,强制执行。就像搞帮带一样,让医院对某些养老机构进行科学指导和监管。”范利说。

    (科技日报北京3月8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