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3日 星期一
科研成果不再“藏在深闺”
— 记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本报记者 刘 垠 操秀英

    “以前科研人员主要通过文献、论文等获得信息,现在有了鲜活的科技报告,科研人员就能加快成果转化和创新应用的脚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代涛看来,在享用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带来的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对科技工作者提出撰写科技报告的新要求。

    经过两个阶段的公开征求意见,备受期待的“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3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1万份科技报告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公众只需登录网址www.nstrs.cn,就可以检索国家科技计划如973计划、863计划等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报告,通过实名注册的用户即可在线浏览公开科技报告全文。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开通,标志着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站式服务让科研成果“联网”

    作为科技报告开放共享的基础平台,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已累计注册用户5556个,点击量达到350万次。

    “通过文献信息关联技术手段,建立了科技报告与项目课题其他成果间的关联链接。点击科技报告对应的项目课题名称,专业人员可以了解立项和验收摘要以及课题其他科研产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说,根据科技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系统进行了结构优化和功能扩展,面向科技管理人员推出了报告统计等服务功能。

    短短4个月,科技报告资源规模从最初的1000份增加到1万份,科技报告与相关论文、专利等其他成果产出形式可以关联链接方式呈现,实现了科研成果关联信息的一站式服务。点击网址www.nstrs.cn,社会公众无需注册,即可通过检索科技报告摘要和基本信息,了解国家科技投入所产出科技报告的基本情况;实名注册的专业人员,通过身份认证后就能检索并在线浏览科技报告全文;管理人员通过实名注册,并经科研管理部门授权后,享有检索、查询、浏览以及批准范围内的统计分析等服务。

    “为保证科技报告资源安全,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依然暂不扩大原文推送服务范围。”贺德方称,针对用户提出的降低共享门槛、优化服务界面、增加资源等意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将稳妥推进系统服务功能拓展,并落实系统运行安全措施。对注册信息不完整、不真实和重复注册等情况加强审查清理,强化系统压力测试,并对用户行为进行实时信息采集、定期分析,确保系统平稳运行,资源安全使用。

    科技报告是推动科技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础

    “科技报告体系建设体现了政府对科研成果管理的现代化,并且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年为此呼吁的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英国读博士研究生时首次接触到美国的科技报告制度,就意识到撰写科技报告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类精细、领域齐全、学科完备的科技报告体系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重点在于实现科技报告收藏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在科技部计划司副司长叶玉江看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人员,呈交科技报告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就像纳税一样。目前,科技部正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国家科技报告试点工作,并将其纳入国家科技计划的科研项目管理流程。

    美国的创新型企业特别是一些“百年老店”,都建立了严格的科技报告制度,其规范性和约束性甚至超过了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同样,作为我国创新主体的企业也不能忽略科技报告收藏。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万亿元,其中76%以上来自于企业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对于完整保存全社会的科研成果也有重要意义。”贺德方说,让科研人员形成撰写科技报告的职业习惯还需要加强引导。

    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绝非一蹴而就

    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既涉及组织架构、政策制定和部门协调等管理层面的问题,又涉及撰写呈交、审核收藏和共享服务等技术层面的问题。

    “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才走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切不可急功近利。”叶玉江说,科技报告工作目前的问题就是提高报告的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报告管理水平,形成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正在实践中探索经验。

    代涛认为,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刚启动,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科研人员多方努力,协调各方利益,促进资源共享。

    以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科技报告工作从启动、发展到健全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美国从1945年开始建设科技报告体系,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初显雏形;英国自2002年实施“访问灰色文献收藏”项目,随着大英图书馆馆藏科技报告数量的攀升,科技报告逐渐成为英国电子资源的重要部分。

    相比之下,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才刚起步。目前,由科技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叶玉江透露,这是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建立科技报告逐级呈交的组织管理机制,推动科技报告的持续积累和开放共享等方面,对建立我国科技报告制度进行了总体设计。

    贺德方表示,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收藏报告达到十几万份甚至几十万份,真正体现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科技日报北京3月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