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8月20日上海市科委推出科技金融微贷通产品以来,已经有25家科技企业获得了总额达3000万元的贷款。在上海市科委这几年来推出的总额超过35亿元的系列科技金融产品中,微贷通不仅在时间上明显偏晚,在规模和总额上也毫不起眼。然而,伴随着它的出现,上海科技金融工作消除了一块重要“盲区”——年经营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初创型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科技创业的道路上,年经营规模在2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的科技企业,大多正处于技术向市场转化的阶段。此时,它们自身规模小、资金少,对科技金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对于银行来说,这类企业由于贷款少而难入法眼。此外,初创科技企业的财务状况、团队稳定性都比较差,贷款风险高,都让银行望而却步。
这一状况在上海市科委所做的一次调查中显露无疑。引领上海科技孵化重任的市科技创业中心对全上海几十家孵化器进行了走访,重点对初创型科技企业进行了访谈。“我们发现,要解决初创企业贷款难的办法在于更好地开展服务。”中心书记朱正红说,“如果由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初创科技企业进行一定的辅导,规范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摸清企业的真实状况,银行是乐于开展贷款合作的。”
开展服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绝对不轻松,甚至有些吃力不讨好。作为上海科技金融工作实施机构,市科技创业中心不是没有顾虑:初创企业贷款的坏账率高,银行不乐意;企业没有贷到款,反过来又会埋怨中心工作做得不到位。
如此一来,在上海这几年红红火火的科技金融工作中,针对千万元以上级别科技企业的贷款已经全面铺开,而对于数量众多、需求旺盛的初创企业贷款产品却一直“难产”。
以前是把关,现在是服务
没有动作,并不意味着科技企业的呼声可以被忽略。在今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党委痛下决心来解决这一难题。“这是初创科技企业的共性难题,即使困难再大,也要解决。”朱正红说,“如果说以前的科技金融工作中,中心起着‘把关’的作用,这次则要把‘服务’做深做到位。”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党委组织各方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服务初创科技企业、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与成本的做法:组建一个多元化、网格化、社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网络,组成科技金融专员队伍、咨询专家队伍、科技信贷员队伍,服务初创科技企业;利用对科技企业的信息优势,通过总量控制,主动承担更多的风险,引导担保公司、风投公司积极参与,破解风险,分担难题;建立小微科技企业数据库,提高服务针对性。
“累!”这是中心科技金融工作人员如今最大的感觉。去年8月至9月,中心连续开展小微科技企业信贷服务培训8场,开设融资讲座、政策宣讲、信贷产品宣讲等十几场,引导初创科技企业申报贷款。随后,有300多家初创科技企业提交了贷款申请,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前置审核,受理了60家。
朱正红表示,从以前的政府“考官”变成企业“辅导员”,中心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了自身的服务理念与做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上海科技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