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由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和国家公务员局联合评选的第八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陈增喜荣膺其中。在担任科技局长5年多的时间里,陈增喜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指导培训260多次,听众达7万多人次。为扩大对农民的服务面,他还组织成立了由69名中级职称以上专家组成的农村“专家服务团”,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当地,陈增喜被百姓亲切的称为“科普局长”“田间局长”。
引进良种 1000万亩农田增收
今年53岁的陈增喜,出生在唐河县湖阳镇一个小村庄。自小就和农村、农民、农业打交道,因此他对农业科技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
“197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失利,复读的时候跟着村里农技员干了半年。”陈增喜回忆说,当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农技员要负责推荐良种、调配农药等,在农村非常受尊敬。
先是跟着农技员一点点学习熬制、调配农药,防治农田病虫害,之后又在当时的信阳农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毕业后的陈增喜被分配到桐柏县农业试验站正式成为一名农技员,正式走上了依靠农业科技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
参加工作仅两个月,陈增喜就踏上了前往全国各地引进水稻良种的征途。引进良种200多个,经过反复对比试验、考种(指对某一物种亲缘关系、遗传特性进行溯源的活动),最终确定了红南、贵朝2号、广104号三个适合桐柏种植的水稻良种,并迅速推广到整个南阳和信阳,当时最多时种植了150多万亩。
为此,年仅22岁的陈增喜,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奖项: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后,陈增喜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农业科技研发中。1989年,他在宛城区科技局工作时,承担小麦品种引进工作。为挑选到适合南阳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他一年内七赴偃师考种,在农户家中一住就是个把月。回南阳后,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搜集新中国成立后南阳气象资料、土壤分析资料,并把十几万个相关数据输入微机,利用计算机模拟试验和田地试验相结合的办法,最终确定了豫麦18号为适合南阳种植的小麦品种。1992年,该品种在全南阳推广种植1000多万亩,平均亩产增收30%以上。陈增喜也因此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心系农民 当好致富引路人
肩负良种引进、推广的重任,陈增喜时刻不忘为农民做好服务。即使走上领导岗位,他依然不改扎根田间进行农业科研,走村串户服务农民的本色。
为了能让农民在需要的时候找到自己,陈增喜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印在名片上,见农民就发,农民可以随时拨打电话向他咨询农业技术问题。在他的提包里,小铲子、钢卷尺和塑料袋是必备品,这些都是他随时随地采集农作物样品的“法宝”。
2010年8月,白河镇龙王庙村村民杜思显种植了9亩葡萄,不仅病虫害频发还滞销。杜思显拨打了陈增喜的“科技热线”,陈增喜二话不说就来到葡萄园进行考察。经过土壤分析,陈增喜建议杜思显改种猕猴桃,并亲自带杜思显去西峡猕猴桃研究所筛选品种,手把手教他用抗旱保水的有机肥来改良土壤。按照陈增喜的叮嘱,杜思显种植有机猕猴桃后,2012年挂果1000多公斤,2013年达到丰果期,采摘猕猴桃2500余公斤,被抢购一空。
潜心研究 助推生态农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陈增喜的科技研发工作中,生态始终放在了重要位置,“既要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又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这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大力倡导的。”陈增喜说。
天冠集团是国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厂家和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主体企业之一。生产乙醇产生的沼液、沼泥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等,如随意排放会污染环境,但有效利用却是农作物底肥的上佳原料。天冠集团当时的沼液、沼泥因为含有过高的硫化亚铁,作物长期使用会因铁中毒而落叶。陈增喜研究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后,建议天冠的污水处理厂更换污水处理剂。虽说新的污水处理剂成本更高,但有效解决了硫化亚铁含量过高问题。随后,陈增喜利用改良过的沼液、沼泥进行滩涂地沙土改造试验,成功使新店乡雷庄村300亩沙土地的含沙量从80%降到30%,当年滩涂地的西瓜亩产量就达到2500多公斤。
沼液、沼泥既然可以让沙地变沃土,那这些废物能否因此增值?为解决沼液、沼泥的运输问题,天冠集团尝试用烘干法来加工生物有机肥,结果发现加工成本过高。陈增喜又研究出生物发酵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原本的“污染源”沼液、沼泥,从此摇身一变成为了抢手的生物有机肥原料,被广泛用于果树、蔬菜、花卉等栽培。湖北、甘肃、新疆、陕西等省区的800多万亩农田推广应用天冠集团的生物有机肥原料后,平均减少化肥使用量50%,农药用量60%,土壤品质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此基础上,陈增喜还将天冠集团生产乙醇的废品“面酱糟”进行改良,使其成为上佳的饲料原料。原本需要花钱处理的废品,经过陈增喜“点石成金”,不仅成了商品且供不应求,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