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一把剪子、一套课件、一本书,南京农业大学陶建敏教授每到一处,当地种植葡萄的农民都争着向他要这“科技兴农三宝”。
“将来,这里的一些新品种有可能成为农民的摇钱树。”今年这个春节,陶建敏又泡在了他的70多亩葡萄试验园里,“冬季修剪很关键,一剪子下去就关系到当年产量”。
试验园是他自己掏钱在南京近郊租的,里面有200多个品种,都是他亲手引进培育种下去的,就连嫁接、修剪这些细活也是亲自上阵。长期的农活让他的脸庞黝黑,双手粗糙。
正因为成天在泡在葡萄园里,才有了他的“科技三宝”:轻便实用的葡萄剪是他根据疏叶疏枝的实际需求自己发明的,一套课件、一本书是他自己编写的集避雨栽培、H型整形和品种选择为一体的综合科普读本。
有了这三宝,即使陶建敏不在身边,农民在生产上遇到困难也能查查书、看看课件,实在弄不懂了一通电话打给陶建敏,问题总能很快得到解决。
“这个是我们选育的新品种‘钟山翠’,一颗葡萄30克,比乒乓球还大。那边的两棵结出来的果子非常非常甜。这一棵结果期很迟,半个月前还有葡萄挂在树上呢。这种‘阳光玫瑰’,元旦在上海一串就卖一百块……”记者一跨进陶建敏的葡萄试验园,他就收不住话匣子。
一个葡萄新品种从选育到审定一般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陶建敏的工作就像大海捞针,往往要在数百上千棵葡萄苗中才能筛选出一两棵有价值的,“品种选育不能急,要有时间沉淀,必须每一棵长大结果不断实验才能判断”。
过去,长江以南被认为不适合大规模种植葡萄。上世纪90年代,陶建敏在日本作访问学者期间,研究学习了许多国外品种和栽培技术,使他坚定了让江南地区老百姓吃上地产鲜食葡萄的信心。
“江南种葡萄,春天抽枝易发黑痘病,果子熟了会生白粉病,夏秋以后又得霜霉病,其实都是通过雨水在传播。”陶建敏专门引进了大棚避雨栽培技术,针对国内情况对大棚重新设计,效益好的话两年就能收回本。
农民种葡萄盲目追求高产量,结果造成品质差价格低。陶建敏在引进培育新品种的时候也反复试验各种栽培修剪技术,最终形成了H型整形技术,“我们把这套技术叫做傻瓜式修剪,在主枝上间隔二三十公分每边各留一个枝,树形好看果子好吃还省工”。
现在,长江以南的葡萄产量已占全国的1/3,过去只能种植欧美杂种,现在也能种植优秀的欧洲品种,从7月到12月都有葡萄供应。因为糖分含量高了,甚至还有农民晒出了葡萄干,这可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事。
葡萄园中间的院子里铺满了一捆捆的葡萄苗,“便宜的三五块钱,贵的不过10块”,陶建敏呵呵地笑着说,这70亩葡萄园是做实验用的,不卖果子只推广苗子,除去基本开支不赚钱。
“我是农业部岗位科学家有项目,国家给了不少经费呢”,陶建敏说,“而且每年有考核,很重要的是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我的研究跟生产紧密结合,跟农民要完全接触,脱离了就做不好。”
现在,陶建敏每天在学校处理完事务就来到试验园,半天不出来。南京周边的农民都知道这里,有事没事常往这跑,请教问题也顺手帮帮忙。在夏季葡萄丰收的时候,陶建敏每天不吃早饭就驱车赶过来,走进园子边吃边看边修剪,看好了也吃饱了,葡萄一进嘴糖分几度心里就有数,来年该怎么修剪、控根、施肥,陶建敏已经有了一本账。“自己做过心里有数,推广的时候才能跟别人说,实验室里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还必须下田实践才行,田里的活做好了,实验室的活就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