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
海浪起伏潮 点亮斋堂岛
——青岛市黄岛区海岛居民用上绿色电能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本报通讯员 韩丽

    ■新春走基层

    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政府驻地夏河城东南9.5公里,与琅琊台隔海相望,有一个美丽海岛——斋堂岛。

    这个仅为0.46平方公里、有378户居民的小岛,传说是秦始皇的母亲吃斋念佛、安度余生的地方。如今,这里因为担负着国内首批海洋能可再生资源的试点,而备受国内外关注。

    1月27日,黄岛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红兵对搭乘渔船登上斋堂岛的记者说,从现在起,斋堂岛上1000余以养殖、打渔为生的居民,摆脱了以往的“海上高架电缆”,用上清洁、绿色、稳定的新型海洋能源。

    我国北方最大的海洋能利用综合示范基地——“500千瓦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正在这古老的海岛顺利推进。

    10千瓦级波能发电装置成功投放

    一周前的1月20日,“10千瓦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在斋堂岛海域成功投放。这是继去年我国首台100千瓦潮流能发电装置被成功安装在斋堂岛海域,开始正式发电后,又一种利用海洋能源发电的装置投入使用,标志着黄岛区“500千瓦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进入新的阶段。

    “500千瓦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包括300千瓦潮流能发电装置、50千瓦太阳能发电装置和150千瓦风能发电装置。李红兵说:“该项目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能利用综合示范基地,建成后每年可提供65万度发电量。”

    这项示范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是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资源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承担,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实施。

    有波浪起伏就有源源电流

    记者在斋堂岛南部海域看到,“10千瓦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是一个钢铁平台,使用潜浮体配合张力锚链进行海上安装定位,振荡浮子漂浮在海面,随着波浪浮动。

    “此次10千瓦级波能发电装置目前是一个测试项目,发电后将用于自身的消耗。”主要研制者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史宏达教授说,我国近海的波浪具有短周期、小波高、低能流密度等特征,该装置设计了组合型的波浪能摄取机构,利用组合式陀螺体型振荡浮子与双路液压系统,把波浪能转化为电能,这一技术,中国海洋大学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解决了以往多数传统装置“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弊端,以及涨落潮导致的工作时间短的难题,可以在大潮差海域实现24小时全天候自主控制运行发电。

    记者现场了解到,这套装置配有全自动在线控制与检测系统,可在百公里外的中国海大校园内对装置的工作状况、运行性能等实时监控,做到了无人值守与远程遥控。同时,该装置所有活动部件的更换维修均可在海上操作完成,维护成本低,安全可靠。

    “该装置的试运行发电,标志着青岛市在国内波浪能阵列化开发与工程应用领域内率先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将对我国波浪能资源的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重要基础。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团队还将开发200千瓦级的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史宏达说。

    为解决海岛用电提供范例

    距离陆地1400米的斋堂岛,上世纪90年代才通过“海上高架电缆”用上了电。但遇到风大浪急天气,斋堂岛的夜晚就“忽明忽暗”了。

    “高架电就怕大风天气,断了往往好几天通不上,维修难度太大。”斋堂岛村村主任肖圣荣说。

    环岛的大海,起伏的海浪,是斋堂岛居民最大的资源优势。建设海洋能利用综合示范基地,解决了斋堂岛居民祖祖辈辈用电难的问题。

    史宏达说,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团队还将开发200千瓦级的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投入使用后,将并入斋堂岛海洋能综合示范基地发电网。只要有海面起伏,就有源源不断的电流,向该岛提供真正绿色环保的电力。

    黄岛区科技局阚志强说:“其积极意义首先是开发海岛。很多海岛因距岸较远,电缆建设维护成本过高而难以开发。海上综合油气钻井平台的供电,也是个老大难问题。这个项目,就是要为解决海岛用电、海洋油气平台用电提供一个范例。” 

    (科技日报青岛1月2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