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巨人”早已不是硬件的代名词,他们不想继续在开放、标准化的X86市场里耗费心力。2014年1月23日,联想集团宣布以23亿美元的收购总价收购IBM X86服务器相关业务。相比2005年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蛇吞象”,这次是一个三四百亿的公司并购四五十亿的业务,谈判过程驾轻就熟,未来风险在可控制之中。
投资机构Sanford C. Bernstein的分析师阿尔贝托·穆埃尔(Alberto Moel)则指出,如果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继续大幅萎缩的话,联想将很难维持住该公司在个人电脑业务方面的冲劲:“由于个人电脑市场的利润率整体上已经变得非常低,收购IBM的部分服务器业务肯定对联想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
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2013年4月向董事会提交的四年计划中,改善盈利能力是和“PC+”战略并列的两大核心目标。服务器的毛利率在20%以上,远远高于PC的3%。“服务器业务是我们的第三波战略,排在‘PC+’业务之后。”杨元庆说。
对IBM来说,这块业务已连续7个季度业绩下滑,即使继续坚持,X86服务器业务反弹的可能性也不大,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卖掉X86服务器在财务处理上几乎成了必然选择。IBM全球高级副总裁兼软件与系统科技集团总经理Steve Mills说:“本次收购让IBM得以专注于系统与软件的创新,为我们的战略性业务带来新的价值,如认知运算、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业务。”
这次并购中,IBM保留了它的System z大型机(System z mainframes)、Power Systems、存储系统、基于Power架构的Flex服务器和PureApplication应用平台以及PureData设备。IBM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高达60亿美元,其中一半都坚持用于硬件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IBM专门投入了40亿美元于Power,还联合了Google、英伟达等公司结成了Open-Power联盟,意味着IBM要把Power做成除去X86和ARM之外的第三个服务器生态系统,这是IBM真正的愿景。
杨元庆说:“我们有信心实现该业务的长期稳步增长,取得像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一样的成功。”
当年联想PC的国际化之旅曾遭受重大挫折,险些因急功近利的国际化而腰斩,按当时复出的联想董事会主席柳传志的话说,联想PC已站在悬崖边上。在柳传志的带领下,联想及时将战略重心调整到自己的大本营中国市场,不但拯救了联想,也为联想登顶全球PC市场老大,甚至联想PC+战略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元庆的信心来自于庞大的本土市场。棱镜门事件后,国产服务器品牌异军突起,2013年中国市场兴起“去IOE化”,最直接的市场反应就是X86服务器市场,采购决策者已越来越支持国产品牌取代国际品牌。
相比联想PC业务没有竞争对手的局面,联想的X86服务器过往表现一直不温不火,交易完成后,联想在X86服务器全球市场获得14%以上的份额,在中国将占有22%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一位、全球市场的第三位企业。即便如此,联想在中国服务器市场对手如林,无论是以惠普、戴尔为代表的海外军团,还是浪潮、华为、曙光为代表的本土厂商,均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浪潮用英特尔的安腾处理器研发出了K1天梭服务器,最终用更加低廉的价格抢走了IBM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的大单。在Gartner去年连续几个季度的服务器市场数据中,浪潮的出货量都没有跌出过全国前三名。
柳传志经常谈的观点是,并购IBM的PC业务,如果考虑到风险太大不进行并购,最后的结果就是到今天联想还是一个29亿美元营业额的平庸企业。联想此次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成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联想并购之后的市场重心如何定位。
当然,此项收购还有待各监管机构的批准,这是此次收购不确定的重要因素。服务器由于在构架信息系统的基础性作用,是易受贸易保护政策影响的领域,联想极有可能因此失去美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