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的成名源于那次惊险的战斗。
西北大漠深处,一场空地对抗演练经过前几个演习日的较量,红蓝双方已经打成了白热化状态。担负蓝方重要目标防空任务的北空某导弹营,在对抗中屡屡击落红方飞机,被红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最后一个演练日,红方定下战术,下决心拔掉这颗“钉子”。红方一架战机长驱进袭,被该营“逮”个正着。然而,红方借此获取了该营阵地的准确位置,立即又派遣一架新型战机从另一侧穿山谷、超低空猛扑过来,该营顿时陷入巨大被动。
“注意跟踪,做好发射准备!”杨光下令。“距离××,高度××”。听到跟踪员报出敌机参数,杨光脱口而出:“打!”导弹“发射” 了出去!不一会,导弹与目标遭遇,系统显示成功击落目标。
首次出征,杨光就“大放异彩”。这一仗被导演部收入经典战例库。
这个精准的发射时间到底是怎么来的?“是算出来的。”杨光介绍,早在对抗前就成立战术研讨组,他作为课题带头人综合红蓝双方的兵器技战术指标和性能,运用数学模型通过已知条件推算未知条件,求解最佳发射时机,将一道道作战指挥程序翻译成一个个数学公式,再变成多种空袭兵器的发射临界点。
“算术”变“战术”,杨光是该部基层指挥员中将数学建模应用于作战指挥,将模拟仿真训练植入日常训练的第一人。
2010年初,该团换装新型防空武器系统,某型雷达训练成为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短板”,练多了开机时间太长、兵器损耗大,练少了目标抓不稳、人员能力上不去。怎么办?杨光提出模拟仿真训练的思路,带头研发该雷达操作舱仿真训练软件,新号手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日常训练及考核,训练效率成倍提高,兵器损耗却大幅降低。该软件后来推广到100多个专业领域,成为官兵学习、训练和考核的好助手,并荣获空军模拟训练软件系统二等奖。
也许是从学校养成的严谨习惯和务实作风,杨光总是喜欢说“用数据说话”“不要大概,到底是多少”,他身上透射着一股特殊的“书生气”——孜孜不倦探索真知的韧劲。
在团政委马志宇看来,知识本身不是战斗力,但经历基层一线的淬火,知识就成了第一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