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让高铁乘客“舌尖”更安全
——济铁旅服青岛高铁动车食品安全开放日见闻

    ■本报记者走基层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本报通讯员  王新宇  侯庆文

    春节临近,返乡或探亲客流络绎不绝。乘客能否在列车上吃到热腾腾的盒饭?这些饭菜是怎么做出来的?是否安全卫生?1月22日,在山东济铁旅行服务有限公司青岛高铁餐饮管理公司春运高铁动车食品安全开放日,记者目睹了列车餐食制作的全过程。

    走进青岛高铁餐饮公司餐食配送基地门口,记者穿上工作“白大褂”,戴上一次性消毒发网、口罩,套上一次性鞋套和手套,站到风淋房里经过360度洗礼消毒和“紫外线”照射后,才进入加工车间。青岛高铁餐饮公司生产车间主任姜少政告诉记者,“食品安全绝对要放在首位,马虎不得”。

    走进青岛“高铁中央厨房”生产车间,记者眼前一亮:洗菜、切菜、炒菜、冷却、包装、分货……各条生产线同步加工,加工过程“半自动化”,水洗、切丁等程序,都是由不锈钢专业食品加工机械完成;仓库、冷库、消毒间、荤菜加工间、素菜加工间、常温库、包装间……整个生产基地分门别类,每个房间都有它独立的应用功能,而且菜品的传递都有专门的传递口,食材从进门后到最终加工成盒饭,不走回头路,从出仓门直接运送到高铁列车上。

    一份份“盒饭”出炉的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可是每道工序都特别注重卫生,高铁营养快餐从采购、加工、制作、包装、冷却再到冷藏、上高铁等要经过12道程序,最少10个小时才能完成。青岛高铁餐饮管理公司总经理董翠萍说,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记者在现场看到,刚刚出锅的红虾、红烧牛肉、青豆等食品,配上米饭,在室温冷却后,被装入食盒。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其中运用了国内最先进的食物保鲜法——“气调技术”。通过包装机覆膜,空调气压机会抽出盒饭内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同步充溢氮气,来保证食物不变质。然后,再通过空调气压机封膜,并进行金属探测仪的安全检测。青岛高铁餐饮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海波告诉记者,经过“气调”封装处理的盒饭,可以保质至少72小时。

    “封膜”之后的盒饭,被手工贴上标签,然后就进入“速冷”阶段。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生产日期、保质期、盒饭名称确认无误的盒饭,将进入两台“速冷隧道”,整个过程温度为零下25—35摄氏度,会将食物迅速冷却到0—5摄氏度。冷却之后的盒饭,被装入快餐周转箱,批量送至冷库等待质检。王海波说,这个中心设有两个成品冷藏库,确保快餐始终在0—10摄氏度条件下储存。而质检包括三层:首先是“品控室”自备检验,然后分批抽样检验,此外质检部门还要不定期抽检,检验项目包括微生物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16项。

    经过抽检合格后,盒饭会通过2辆冷藏运输车,采用周转箱加冰排和密封条配送,直接送至动车高铁的保鲜冰箱,整个过程都确保快餐始终在0—10摄氏度条件下储存。

    从进柜到上车“全冷链”,餐车服务人员将盒饭售卖给旅客前,还要审核盒饭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盒饭名称三确认。在餐车上,盒饭复热严格控制在3—4分钟,复热次数不能超过1次。盒饭的保质时间为72小时,对于已加热没有售出的盒饭、盒裂漏气盒饭、发现异常的盒饭等,都会进行破封销毁。

    山东济铁旅服公司党委书记张永刚说,济铁旅服公司在餐饮加工过程中,运用科技的手段、先进的设备、严格的管理,确保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制作,从生产线到运营线,到旅客餐桌每一个环节的安全。

    (科技日报青岛1月2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