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记者 田学科
美国在上世纪经历过多次严重程度不同的空气污染事件,全国各地因地理位置和发展情况不同,遭受的污染情况有很大差别。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美国气候项目负责人凯文·肯尼迪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上世纪中叶加利福尼亚州因经济发展加快、人口激增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叠加,发生过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大的空气污染和雾霾现象,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终于再次迎来洁净的天空,“加州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
频繁发生的严重空气污染事件
1943年夏,发生于洛杉矶市的严重“烟雾事件”首次被确定为空气污染。事件发生时,能见度仅有三个街区,人们感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恶心和呕吐等。由于当时正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被人们形象地形容为“空气入侵”。“烟雾事件”也由此拉开了加州工业化过程中大气污染的帷幕。
1965年加州开始将臭氧浓度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进行计量,当年加州南海岸地区一小时臭氧浓度最高曾达到0.58ppm(1ppm=百万分之一)。1976年成立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SCAQMD),包括洛杉矶、奥林奇、河滨市和圣伯纳迪诺县等。1985年该区一小时臭氧浓度最大为0.39ppm,全区当年超过一级烟雾警报标准(0.20ppm)的天数多达83天。
直至1990年,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一小时臭氧浓度最大仍高达0.33ppm,全年臭氧浓度高于烟雾一级警报的天数超过42天。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州大气质量状况终于在1996年以后有了根本性好转。
工业和机动车排放是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
肯尼迪说,世界各地造成大气污染和雾霾的原因不同,加州大气污染主要来源是快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和激增的机动车保有量与行驶里程。
1930年,加州人口不足600万,机动车保有量仅200万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出现的城市扩张,导致加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激增。1940年,加州人口增加到700万,车辆保有量为280万辆,行驶里程超过384亿公里;1950年,人口达到1100万,车辆保有量超过450万辆,行驶里程超过700亿公里;1960年人口突破1600万,机动车保有量高达800万辆,行驶里程超过1100亿公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和行驶里程的扩大,无疑造成巨大的排放压力,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战后加州经济发展迅速,化工、冶炼和发电等大型工业企业蓬勃兴起和发展,成为空气质量下降的元凶。特别是化工厂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导致多起大气污染事件,如1943年首次发生于洛杉矶市的“烟雾事件”就是丁二希(丁烷)化工厂的“杰作”。
应对及时,措施有效:科研和法规并重
为应对引起公愤的大气污染,加州相关部门双管齐下,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大气排放标准,并成立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落实;另一方面支持技术研发,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治污技术。
在法治和监管方面,加州的许多做法均早于联邦政府。早在洛杉矶“烟雾事件”发生之前的1938年,加州就在公共事业振兴署之下,成立了二氧化硫和落尘空气取样检测站。1945年洛杉矶市卫生部门成立了烟雾控制局,1955年州公共卫生部成立了空气卫生局等。
1947年加州州长签署《大气污染控制法》,授权每个郡县建立空气污染控制区,如全美最早成立的洛杉矶县空气污染控制区因此而生。同年,加州还采用烟色浓度系统,测定不同来源烟雾的透明度。
1950年,加州通过法律,根据烟色浓度系统限制烟雾排放。1959年加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制定大气质量标准的州,该标准涵盖光化学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等。1955年,洛杉矶县率先建立了机动车污染控制实验室;1960年加州成立机动车污染控制理事会(MVPCB),负责检测和认证在全州境内销售的车辆配件。
此外,加州积极支持研发和使用先进治污技术。1961年,人类第一个汽车排放控制技术——正曲轴通风箱技术,被加州机动车大气卫生局批准使用。
被称为大气污染控制之父的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哈根-斯米特博士,于1952年揭示了光化学烟雾(引起雾霾的主要原因)的特性和来源,发现氧化氮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光辐射的作用下会形成烟雾,即臭氧的一个关键组成,弄清了雾霾的主要成因。1955年,美国第一部控制大气污染的全国性法规——《联邦大气污染控制法》生效,促进了对大气污染的研究和技术支持,该法授权卫生、教育和福利部寻找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空气污染的影响。加州根据该法建立了和湾区大气污染控制区和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等,涵盖人口密集的阿曼达、康特拉科斯塔、马林、旧金山、圣马特奥、圣克拉克、洛杉矶等县市,区别监测和治理大气污染。
(科技日报华盛顿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