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早6点半,距天明还有一小时,橘黄的灯火映透绛蓝色的天。北京西站里,人们大包小包、形色匆匆、面无表情,有直奔进站口的、有买票立马走的、也有像我一样赶早现场抢票的。
为了12306客户端5点多显示的一张返家车票,笔者从床上一跃而起直奔北京西站,想抢在网络购票7:00开始前,在“实体店”有所收获。
“我不识字,能给我买张票吗?”刚排到自动售票机前,一个农民工打扮的大叔就把身份证直愣愣地塞到我眼前。只是一晃,手上皲裂的糙皮和反光的茧子就能让人感到老树皮的揦手。黑色的帽子,舌头边沿微微向里卷着,眼珠有点上翻,脸上的五官和斑、痣、胡碴、或者脏东西搅在一起。
“去哪?”“张家口。”“今天走?”“嗯。”输进“ZJK”、日期,5条线路显示出来,红色细宋体的“无票”字样占了2条线,还有无座的。
他无法辨识屏幕上的选择,更别说权衡,买票在他而言就是“给钱、拿票”,他得去人工售票窗口。但实际上,窗口发售车票比网络售票晚两天。去张家口的他可能可以站回家,还有许多远途的他们,怎么办?
当有人坐在办公室里或猛点刷新或靠抢票软件10分钟不到就抢票一空时,当有人拿着手机无时无地访问购票平台时,更多地他们被人为甩在两天后。
记得去年一个新闻,某地因倒票逮捕了杂货店的一对夫妻店主,理由是他们为当地农民工在网上买票,每张收代理费5元,事后记者采访还在陆续来买票的人,他们说,“以后,我们还得去几公里外的车站排队买。”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3年中国网民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4.2亿,于是有了全民上网的说法。
“他”,站在北京西站的自动售票机前显然不在“全民”里面,却是5.64亿外的8亿多人之一。
在春运的“全民大迁移”里,究竟哪边是全民?
“全民微信”“全民淘宝”“全民3G”“全民消费奢侈品”……诸多全民的时代,这些全民是发得出声、叫得响的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甚至决策权。
这样的“全民”作为企业的“从众心理”营销策略尚可,如果成为政策或办法的制定依据,将对弱者不利。无论是“窗口售票晚于网络电话两天”的规定,还是执法者按律法办“5元带买者”,这些行政办法的制定都忽略了真正“微声”的人群。
“微声”不一定在“微信”“微博”中,更可能在不知“微”为何物的人群中。春运让“微”与“全”的错位矛盾凸显在铁路部门,其他领域呢,会不会存在同样现象?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是改革设计的初衷,而维系这个初衷的手段正应该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各行政办法的制定。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人,不被所谓“全民”概念蒙住了眼,政府就要在出台办法时倾听民意,尤其要排除最近最响声音的干扰,细听微小却大多数。
去年央视的“老杨讨薪记”通过媒体的“高音喇叭”将“微声”无限放大,但这只能是个案,是提请政府转变工作方式的个案,也可能是“让微声不微、还全民于全”的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