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3日 星期一
以科技为立国之基 以创新为发展之源
柯立平

    1月10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科技功勋张存浩和程开甲颁发获奖证书。

    同一天,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报道,中国首次在一项衡量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研发资金占GDP比重”上超过了欧洲。从1998年到2012年,中国的科研投入增长了三倍,而欧洲则几乎没有增长。

    1月11日清晨,“玉兔”号探测器率先从“睡梦”中醒来,和晚些时候“起床”的“嫦娥”一起,继续在“月宫”开展科学探测工作。

    同一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载誉返湘的袁隆平表示:“在科研方面,我是不会让步的。我还要发挥老骥伏枥精神,继续奋斗。”

    短短几个片段,勾勒出的是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非凡成就,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恢宏之势。

    过去一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井喷”之年,神十与天宫对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运-20一飞冲天,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系列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思想始终指引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而阔步前进的中国科技正在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强劲发动机。

    仅仅就在过去几年,研究分析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外政府和智库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创新版图东移”,“奔跑的红桃皇后”,“中国有望在2022年研发投入超过美国”……从现状、特点到趋势和预测,各种研究报告纷至沓来,在国际各类创新指数的排行榜中,中国的位次都在向上移动。各主要国家不约而同地把中国作为衡量本国科技竞争力的“对手”和“标尺”,以至于“卫星时刻”这个颇具冷战味道的词汇也重新回到了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中。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说。历史上,我国曾长期位居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但由于技术落后和工业化水平低,近代以来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我们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中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根子就是技术落后,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表明,科技创新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维护民族尊严和改善民生所奠定的基础、所作出的贡献,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今天,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与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调整”历史性交汇。能否抓住重大机遇,怎样才能应对严峻挑战,对中国科技创新来讲,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命题。国际上,我们需要面对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发展中国家追赶比拼,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创新资源;在国内,产业转型、节能减排、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破解。如何破题,如何应对,如何发力,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到科技界、经济界和社会各界都在思考、谋划和设计。

    其实,答案已经揭晓。在去年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体育比赛换场地”的比喻,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国际趋势还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在激烈的科技、经济竞争中,我们必须从“跟跑者”更多地向“同行者”和“领跑者”的角色转变,这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应当怎么做的问题。

    对于一个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加入到世界前沿技术的竞争之中,是否值得?网络空间不时出现这样的疑问。只有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才能更多地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经济界和产业界做出如此判断。中国是否到了大规模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的发展阶段?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现有科研投入的产出效率?科技界也在讨论、反思。

    把自主创新的战略导向与开放式创新的实施路径结合起来,把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引导支持结合起来,把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与更好地服务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把握基础前沿大势结合起来,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提高创新整体效能结合起来,把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方式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把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结合起来,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科技改革发展思路、举措和政策,是中国科技界未来必须面对的一场“大考”。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界提出的明确要求。只有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才能实现科技发展的更大跨越。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禀赋,创新是根植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固有气质,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就在于不断创新。这种自信,来自于我们已有的创新基础和独特的制度优势,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创新格局变化的重要角色,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但是我们过去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也是未来推进创新跨越的重要手段。这种自信,还来自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和“颠覆性”,面对新兴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一争高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今后几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攻坚期”,我们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必须义不容辞地担当历史重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奋发有为,协力攻坚,让科技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石,让创新成为繁荣发展的重要源泉,把科技创新的“中国高度”镌刻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