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5日,习近平、李克强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互拍成像,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慰问。新华社记者 丁林摄 |
2013年12月15日,距地球38万公里外的月球上,五星红旗在深邃宇宙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也格外近。
38万公里仿佛3.8米。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从未如此之近。是“嫦娥”和“玉兔”,拉近了天与地、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无疑,也正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使中国梦变得如此真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从国家博物馆展厅内传出的铿锵之音,让人们听到了历史的接力棒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手中的分量。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等中央领导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考察、调研、学习,多次论及并亲自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一届党中央领航下,科技创新已然驱动中国这艘巨轮,向着梦想起航……
旗帜鲜明,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时光流转回一年前。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在新的历史关头,执政党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历史和时代的重担传承给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
回顾这一年,党中央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开了一系列宣讲、调研,对这一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进行顶层设计。
一年后的2013年11月12日,为期4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球瞩目中落幕。
当天傍晚公开的会议公报,迅速被中外舆论聚焦。这份定调中国航向的纲领性文件中,鲜明地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媒体统计,除“改革”毫无悬念高居词频榜外,“创新”也成为“热词”,和民众最为期盼的“公平”一样被11次提及。
2014年1月6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习近平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表达完祝贺之意,转而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
“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既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又为加快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有益经验。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句句掷地有声,传递的是决心、是信心,更是力量。
4天后,同样是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双手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两位耄耋之年的科技功勋——张存浩院士和程开甲院士。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依靠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紧迫。
李克强说,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面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挑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过去在中低端产品上形成的竞争优势也在逐渐减弱,我国经济增长已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提升经济的整体质量;才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使我国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才能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
他连用四个“要”,来阐释当下之策——要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要把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要汇聚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合力。
广纳贤言,把握中国经济跳动和科技创新的脉搏
“虽然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有不同看法,但恰好说明人们正在探讨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求抢占先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密切跟踪、迎头赶上”
“当了总书记之后,我第一个来科技组。”2013年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联组会,几个月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专程赶来参加讨论。
他的这句开场白,既透着轻松、亲切,又明确表达了关切。
联组会上,11位政协委员先后发言,两个多小时,习近平边听边记。之后他表示“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谈几点看法”。这也是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这一战略进行阐释。
“之所以要把科技创新摆在这样突出的位置上,是因为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他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环节,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体制机制等方面来保证。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他勉励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创新自信”。
他说,有人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观点,有人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有人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数字制造和个人制造的融合。“虽然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有不同看法,但恰好说明人们正在探讨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求抢占先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密切跟踪、迎头赶上。”
令在座的政协委员印象深刻的,不仅是他对科技创新的透彻见地,更是他倾听真知灼见的姿态。
2013年10月31日,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他就任总理以来由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参加的第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
3个半小时的座谈会,倾听专家企业家发言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这是李克强的方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可以帮助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而倾听来自一线企业家的声音,就是倾听生产力的呼声,可以从中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跳动的脉搏。
李克强说,我们对新经济要重新认识、高度重视。新经济不仅仅解放了老的生产力,更主要是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中国经济要“爬坡过坎”,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兴增长点,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考察调研,释放科技体制改革最强信号
“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
2013年7月17日上午,中科院北京西郊科教园区。习近平在考察高能物理研究所,参观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听了中科院领导和院士的汇报之后,发表讲话。
他说:“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他态度鲜明地表示:“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
有媒体统计,十八大以来,除在京考察调研,习近平足迹遍布广东、河北、甘肃、海南、天津、四川、湖北、辽宁、湖南等11省(市)。在考察中,他多次论及对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
——考察中科院4天后,习近平南下武汉,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观中国光谷。他停留50多分钟,在与约10位企业家沟通后,发表了即兴讲话。他强调,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一个多月后,在辽宁考察。习近平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期间,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听完自主创新情况的汇报和察看了几项最新研发产品后,习近平肯定了高新区的发展并指出,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湖南。几天的行程之后,习近平提出两个“加快”,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他进而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李克强也多次到企业,尤其是新兴的科技企业考察调研,“倾听生产力的呼声”。
“用改革红利、人才红利、创新红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惟有改革,才能破除阻碍创新的思想藩篱;惟有改革,才能冲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
“政府要大力减少和纠正用行政手段包揽、直接介入或干预科技创新活动的做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上来,发挥好‘推手’作用,为科技创新之树‘施肥增养’。”
一个个坚实足迹,一段段精辟论述,传递的务实与远瞩。
集体学习,红墙之外谋篇布局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除了在一次次考察、调研和重要会议中,习近平等党中央领导同志结合所见、所闻、所思,不断阐述、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3年国庆前一天,一个不同寻常的创新之举,更让外界看到了党中央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与信心。
9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主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集体学习“课堂”搬到了红墙外,上午8点半,全体政治局委员分乘两辆大巴车来到了北京中关村。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20多年发展,这里聚集了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156万人。
学习以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上午9时许,习近平等来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听取了中关村管委会负责人关于中关村创新发展情况的汇报。听说中关村近年来创新效率显著提高、力争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习近平十分高兴,对此表示肯定。
随后,习近平等前往展厅参观。展厅内,一幅幅显示屏、一张张图片、一件件产品,展示了科技创新企业、科研单位研发的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在3D打印、集成电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和健康、航空航天等展区,习近平等仔细察看和了解情况,同企业负责人和科研人员深入交谈,询问增材制造、云计算、大数据、高端服务器、水处理、纳米材料、生物芯片、农作物精准生物育种、量子通信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情况。
参观结束后,习近平等来到展示中心会议室,听取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我国科技创新总体情况,并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习近平再次强调,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在谈到当前任务时,习近平连用了五个“着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习近平既从战略层面明确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和布局,也从实践角度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强创新驱动的组织整合”,“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工夫”。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科技创新,对中国这艘巨轮而言,不仅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历史的传承。正是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夙志接力,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新中国才在一次次改革探索中,筑起一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而今,历经35年改革开放蓄能的中国巨轮,在新一届党中央领航下已然踏上新航程,它的前方是未来,是光明的梦的彼岸……
(科技日报北京1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