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3日 星期一
中以科技合作更上一层楼
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冯志文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教授(右一)在“2014以色列高级专家新春招待会”上致辞。左一为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高燕平,左二为以色列科技和空间部部长雅克布·佩里,左三为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科技参赞韩军。本报记者 冯志文摄

    今日视点

    “扩大中以科技合作是实现两国互利共赢的重要手段。”以色列科技和空间部部长雅克布·佩里的发言在大厅里回荡,“近年来去中国工作的以色列专家,为扩大和加强两国科技、经济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为你们付出的努力致敬。”

    这是近日发生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的一幕。这里正在举办“2014以色列高级专家中国新春招待会”,来自以色列农业、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的80多位专家出席招待会。除了佩里部长,以色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中国外国专家“友谊奖”获得者托帕兹医生和罗森菲尔德先生等嘉宾出席招待会,以色列外交部、农业部和部分著名高校派员与会,共同庆祝中以科技人才交流的辉煌成绩,展望新一年的合作前景。

    人才交流空前活跃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高燕平首先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长期无私帮助中国发展的以色列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并致新春问候。她回顾了中以人才交流取得的成就。她说,中以建交21年来,以色列累计向中国选派超过2000名专家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中国当地学员达3.7万人。同时,有大约2500名中国科技工作者在以色列接受培训,领域遍及农业、节水灌溉、医疗、污水处理、生物高科技、材料、信息技术、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至今为止,有8位以色列高级专家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不久前,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阿龙·切哈诺沃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高大使说,以色列专家在中国的杰出工作不但赢得了中国人民和政府的赞誉,也把一个真实的以色列介绍给了中国,“不仅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还推动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高大使还向来宾诠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她说,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欢迎更多的外国专家、国际友人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享中国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繁荣共赢。

    科技合作走向深入

    以色列科技和空间部部长佩里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中以科技合作的基本情况。他说,两国科技部于1995年就签署了合作协定,设立共同科研基金,资助联合科研项目。两年前,双方又签署了新的科技合作联合声明,扩大了合作平台。

    “几个月前,双方同意将共同基金的规模增加一倍,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佩里说,“另一个主要合作渠道是以色列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该项目不但为联合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还资助中国博士后学生来以开展学术交流和学习,为两国科技界交流搭建网络和桥梁。

    佩里还介绍了中以经济技术合作委员会的情况和以色列科技经济发展情况,并高度评价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他说,中国建设生物技术全球中心的设想和研发出全球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令他印象深刻,“中以通过合作将开创更加辉煌的前景”。

    教育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决定国家的未来

    谢赫特曼在致辞时称,他在1987年,即两国建交5年前就首访中国。“科学家总是比外交官看得更远。”他幽默地说。最近5年他更加频繁地访问中国,为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惊讶和鼓舞。

    谈到自己对“关于未来的思考”倾注了很多努力,他的结论是,“人类美好的未来来自于优秀的教育和企业家创新精神”。他说,自己在以色列理工学院教企业家创新精神课程已27年,有1万多名毕业生,“这是以色列之所以成为创新国家的基础”。他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强调科普教育要从幼儿园抓起、从5岁的孩子抓起。他说自己1年前在海法市的16所幼儿园试开科学课,开物理、生物等课程,最近又开始电视教学,“孩子们懂科学,愿意学习真正的科学知识”。他还说:“中国人对这一点也很感兴趣,中国人同样具有很强的企业家精神,中国将会是另一个企业家创新精神繁荣的国家。”他对继续推进中以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信心十足。

    谈及新一年的科技人才交流工作,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科技参赞韩军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以色列代表倪建宏说,2013年以色列外专工作克服了以方缩减预算、人员变动大等困难,巩固了现有渠道,开辟了新资源,保持了固有的良好局面。2014年将围绕“外专千人计划”和提高培训质量等中心工作,与以色列合作伙伴齐心协力,“促进人才交流工作更上一层楼,通过人才交流带动两国科技合作走向深入”。

    (科技日报特拉维夫1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