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3日 星期一
请给汽车尾气的雾霾贡献率一个准确说法
李开君

    最近,业内最具爆炸性的新闻,莫过于中科院给汽车尾气“洗刷罪名”闹乌龙。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对外公布,对北京PM2.5化学组成及来源的季节性变化研究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其中,汽车尾气及垃圾焚烧仅占4%,这一数字立即进入公众的视野。此前,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北京雾霾天气从影响来看,机动车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基于此,过去三年,机动车尾气排放已被认定为PM2.5来源的罪魁祸首。

    中科院研究结果与此前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令人大跌眼镜。

    中科院研究成果发布的次日,在北京市环保局召开的“2013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新闻通报会”上,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方力说,中科院专家近日发布的有关北京地区PM2.5源解析,仅能“当作一家之言”。

    不管数据孰优孰劣,数据的争议和出入不仅让人质疑环保部门是不是对雾霾的原因把错了脉,也使人们思考当前治理雾霾的方向是否存在问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月2日,中科院紧急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该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认真探讨,得出一致结论,汽车尾气及垃圾焚烧仅占4%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

    雾霾治理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弄清污染源更需要建立在科学调查研究获得的严格精确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中科院如此迅速就否定了之前的研究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机动车污染防治的诸多措施,如限购、限行等均涉及到普通公众的生活和利益。机动车尾气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到底是多少?它究竟是雾霾的“元凶”还是“替罪羔羊”?中科院的乌龙不禁让公众对这个问题打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污染物来源解析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步骤,查清楚来源,摸清楚“元凶”,才能对症下药地施行防治举措。

    正是基于北京市环保局之前发布的数据,北京市相继出台了《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机动车摇号)和《北京市2013—2017年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等政策,都将限制机动车作为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政策出台的重要依据。

    笔者曾采访过环保部门的一个专家,她表示,全国范围内PM2.5的来源因为统计困难,并没有相应的数据。汽车尾气排放究竟占比多少,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当全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频现时,汽车行业立马成为众矢之的,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被当作“元凶”站在了被告席上。近年来,多个城市的限制机动车购买和使用的地方政策纷纷出台,不仅影响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公众的出行等基本生活需求。

    前不久,曾经的央视名嘴崔永元在微博里炮轰北京市限车治霾:“每当环保部一公布说北京的这个雾霾,私家车贡献了多少,我觉得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在我看来,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北京市城市雾霾的影响,就相当于一个居民在自己的小区里放了个屁。”话糙理不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也有人指责他缺乏科学数据瞎评论环保专业问题。

    而今,中科院的乌龙事件证明即便是环保专业人士对汽车尾气排放对雾霾的贡献仍然缺乏准确的统计判断。在准确的统计数据尚未形成之前,环保部门将汽车尾气排放作为大范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有失公正。在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是刻不容缓的,但在“治霾”之前,必须找准“症结”所在,只有找准“症结”,才能对症治疗,有的放矢。否则举全国之力投入“拯救”空气的大战,最后却投错了方向,见效甚微,实在不值当。

    汽车尾气究竟是雾霾的“替罪羔羊”还是“罪魁祸首”,这事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方向,也与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请环保部门尽快公布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给个准确说法。

    据《中国汽车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