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6日 星期一
“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样板
——青岛市市南区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本报通讯员 孙国荣 王 宏 卢 佳

    ■改革发展新景象

    又是一年收获时。

    数字最有说服力。岁末年初,回首2013这一年,青岛市市南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5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15亿元,同比均增长10%;全口径财政收入170亿元,同比增长5%以上,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5%以上,税收比重达91%以上;新增优质产业载体面积96万平方米,引进高层次人才2716人,专利授权量1200件。

    这一连串的数字折射出了市南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提速印迹。作为青岛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3年,市南区坚持用世界眼光谋划未来,用国际标准提升工作,用本土优势彰显特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谋在远处、干在实处,用思想的高度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用远谋的视野全方位寻标对标,向着全力打造国际国内一流的宜业宜居幸福城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坚实迈进。

    集聚“蓝色新兴高端”的力量

    冬日的胶州湾畔,尽管连日严寒,坐落于青岛龙山商业街的“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市南区电商基地”却“热度不减”。

    这个由专家吴卫平博士创办的“市南区电商基地”自去年11月27日投入运营以来,吸引了上百名高校毕业生前来创业。

    “创业基地以培育创业主体为目标,为孵化对象提供经营所需场地和低费用率的创业环境,并引入创业扶持政策,免费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跟踪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形成集技术培训、专家指导、实战演练、成长放飞为一体的创业综合性孵化基地。”吴卫平说,“运用网络科技与实体经营相结合的O2O线上线下模式,建立电商创业服务平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创业难、资金难、销路难等问题,通过电商创业平台带动电商创业项目,形成社区式服务体系,打造‘智慧社区’服务模式,每年将孕育创业公司20余家。”

    “电商基地”作为一处综合性的创业孵化基地,是市南区2013年积极推进孵化器建设的成果之一。市南区的目标是到2016年,全区各类孵化器面积突破60万平方米,在孵高端企业累计达到200家,注册1000万以上的科技企业达到100家。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后危机时代,市南区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与空间从何而来?市南区的做法是立足区情,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腾笼换鸟”等形式,继续做大做强高端服务业、继续做精做深现代服务业、继续做优做活传统服务业,走出了一条从“服务立区”向“服务强区”转变的“新路子”。

    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市南区,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91%,2013年,市南区不断强化科技在推动区域经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空间换时间”, 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当下,迈向“升级版”已然成为市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印记。

    拓有限空间,促无限发展。随着青岛中心、远洋大厦二期等总部楼宇于去年底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市南区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务楼宇达122座,税收过亿元楼宇19座。如今在市南,以高端写字楼为代表的商务楼宇开发建设方兴未艾,一批品质较高、功能较强的商务楼宇纷纷投入运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发展新态势。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依托这些高端优质的产业载体,2013年,市南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加大,新增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企业10家,金融机构总数达154家;新增永旺美思佰乐等总部机构18家,市级大型总部企业达129家,全年预计引进的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98个,实际到位资金120.5亿元,增长91.3%,新批外资项目49个,实际利用外资3亿多美元,同比翻一番,服务业发展实现了深度和广度的同步拓展,实现了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发展的新突破,成为推动市南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小巨人”扛起创新发展大旗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在市南,有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在植入创新基因后,开始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位于青岛软件园青岛高校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在市南区政府的扶持下,依托青岛科技大学,与中国电力科学院、西安热工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等科研单位与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管控一体化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向“政府能源管控”和“企业能源管理”的成功转化,创建了一套立足行业前沿的“绿色科技产业”新模式。

    市南区科技局局长刘静说,“今天的小企业,明天可能成为大企业,按照‘分级培育、体现特色’的原则,市南区积极整合有限资源,通过政策、资金、项目导向,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建设研发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使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创新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

    前不久,市南区科技局一行人走进了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此行是对该公司建设的“青岛市浒苔处理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现场办公。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在市南区的支持引导下,我们已申请发明专利22项,获得7项授权专利,通过了‘青岛市企业技术中心’和‘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带动就业1500多人,多个科研项目已实现了产业化。”

    在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现场办公是市南区科技局开展“一对一”深度服务走访的缩影之一。所谓“一对一”深度服务机制,是市南区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的又一给力举措,要求企业服务定人定时、定标定责,每个工作人员负责对接5至10家“科技潜力企业”,与企业紧密联系,做到每月至少联系一次,每季度至少登门走访一次,每年度每人至少培育2家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企业。

    前不久,青岛市科技局与市南区政府签署了局区科技工作会商协议,市南区联合青岛高创、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科技金融信贷风险准备金池,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成立1500万元的准备金池,通过银行放大10倍形成1.5亿元信贷融资额度,力争孵化更多“科技小巨人”。

    签署“局区科技工作会商协议”、组建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只是市南区政策引领,扶持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市南区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大经费投入,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从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各方面给予奖励扶持,在全区形成了有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发明创造,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两只“凤凰”的涅槃重生

    在市南,“青岛软件园”“青岛动漫国际产业园”是两个具有“凤凰涅槃”符号意义的名字。

    在位于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的青岛广电动画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制作《青青企鹅乐园》第二季。目前,这部原创动画片的第一季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和30多家省级电视台播出,“青岛广电动画”也因《青青企鹅乐园》在《香港卫视》首播,拿到了政府奖励的文化产业扶持资金84万元。

    无独有偶。位于青岛软件园的青岛鼎信通讯有限公司也在市南区的帮助下实现了2000多平方米的新研发场所,为企业抢占行业龙头地位提供了保障。

    “青岛鼎信通讯”“青岛广电动画”等企业已成为市南区软件与动漫产业发展中颇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空间换转型,创新促升级。进退之间,市南区积极运用市场杠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从孵化器到加速器的特色总部基地的转化,着力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市南区软件及动漫游戏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产业发展处处长侯健说,为了让更多的优秀创意企业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市南区以打造“青岛市软件产业高端集聚区”为目标,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软件园和动漫游戏产业园建设,推动软件和动漫游戏产业快速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新动力。2013年以来,青岛软件园和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新签约12家软件、动漫游戏企业,引进注册资金1.87亿元人民币和80万美元。培育注册资本金过亿元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企业20家。

    如今,浮山脚下的青岛软件园和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正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鸟”,迸发新的活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