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风向标
在北京房山区西白岱村一家农户的阳台,强烈的阳光直射进来,照在一个长4米高2米左右的塑料大架子上。只见架子上放着6层隔板,在每一层隔板上,豌豆芽都郁郁葱葱,长势良好。
日前,“中国富农工程·家庭立体式农业工厂项目”在西白岱村启动运行。华夏九州农业科技研究院院长孙以川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立体式农业工厂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受时空制约的基本特征,把光、温、水、气、营养等农业生产诸多要素人为控制起来,进行有效调节,这样把阳台、庭院等转变成农业工厂化车间,进行人工智能控制。
孙以川说,西百岱村的这种智能化家庭版农业工厂,占地约20平方米,相当于传统农业24亩地的产量。以豌豆芽为例,一生长周期7天,每年52个周期。按每一小盘芽菜6元计算,每个周期收入约2304元,年毛利润约10万元左右。
“‘农业工厂’实现高产出、高效益、节地和节时等。与大田生产相比,由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并在人为创造的、接近动植物生长最佳环境下进行生产的,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及丰富营养。”孙以川说,自动补水、补光、补温、补养的智能化系统,大大减轻了农业种植的劳动强度,妇女、老人一个人就可完成生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说,初步估算,到2015年需提高资源利用率4倍,才能解决我国资源平衡问题,因此生态农业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