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春 实习生 金婉霞
位于钦州路的上海技术交易所大厅里没有显示各种行情的电子屏,没有“红马甲”,也没有嘈杂的人声。一切交易活动都在悄然无声中进行。
“震耳欲聋”的是技术等待被释放的“呐喊”。每天成百上千的实验室技术通过这里的平台转化为市场上的真金白银。
1993年,全国第一家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20年来,上海技术交易所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和运作模式,逐步建立起一张以“信息集散+需求导向+专业服务”为特色的技术交易网络。
专业化人才梯队,打造科技集成商
作为全国首家常设技术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有着令人羡慕的“资本”:我国第一个技术交易专业网站、第一个ATM城域网、技术供需信息库、技术能力信息库、投资能力信息库……其信息平台,能联动省级技术转移基地、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国际专业机构等众多技术转移合作网络。
单纯储藏“创新零件”的“技术库”却并不是上海技术交易所的目标。企业最需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创新零件”组合、集成起来。
“从信息服务为主,转向专业化服务为主”,做资源配置、协同创新的“科技集成商”。为此,上海技术交易所多管齐下,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富有朝气的技术交易队伍:人事制度改革、培育签约技术经纪人。仅在青浦,一支由81名技术经纪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已成长为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各种科技政策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的新生力量,为区内的企业开展技术难题攻关、科技兴贸、科技金融和技术转移等全方位服务。
上海沪香果业专业合作社在处理枇杷果实采摘剩余产生的枇杷叶、花时有意“化废为宝”,由于自身缺乏相关的技术研发能力,该计划一直被搁置。青浦创新驿站的技术经纪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人员闻讯后,实地走访、分析研究、配对技术能力点,最终选择海军医学研究所为合作研发机构。经过一个多月的协商,最终促使双方在配方、工艺流程、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上达成一致。2011年双方成功研制出第一批枇杷叶、花的功能饮料试样,后续开发、市场销售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除此之外,上海技术交易所还为技术交易各方提供并引入技术经纪人事务所、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等驻场服务,逐步打造综合性的交易平台,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以来,上海技术交易所连续6届获得中国技术市场的最高奖“金桥奖”,2008年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协调、组织、粘合、反馈、集成,上海技术交易所用专业服务打通了一整条技术服务链。
创新化服务模式,创新驿站成样本
时代瞬息万变,科技创新战略的确立,全球技术转移热潮的涌现,上海技术交易所又迎来了新挑战:如何跨地域、跨行业,促进更多的技术商品化?
“从服务于供方为主,转向服务于需方为主”发展的洪流不断向前,上海技术交易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新形势下再次解放思想,实施转型。
创新服务模式,从“渔翁垂钓”到“主动出击”。借鉴欧盟创新驿站经验,“沪版”创新驿站应运而生。线上是虚拟的互联网,线下是实际中的工作网,通过频繁的“线下跑到”,从简单的点对点服务发展至门诊特诊接续式、集群攻关组合式、全程指导顾问式、配电盘集散式多层次服务,创新驿站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工作体系。61家大学、科研院所,35个评估、投资等专业机构被纳入合作网络,市区联动,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2013年上海技术交易所及各区县、园区创新驿站走访企业1360家,挖掘了1497个企业需求,促成对接542个项目。
上海晋裕电子有限公司在投资“轻便电烙铁”专利后,遇到了难题,专利的引入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就在企业一筹莫展之时,创新驿站为企业搭建起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在校企联合攻关下,通过技术改进,不仅帮助延长了电烙铁头的使用寿命,而且帮助企业的年产值翻了一番。
“技术转移不只有成果转化这一种供给导向型方式,将‘需求导向’和‘供给导向’这两种方式并存发展,相辅相成,才能促进技术转移体系的有力建设。”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夏东平总结道。
上海创新驿站成为先行先试的典范。如今这朵率先在上海发芽的创新驿站正在向长三角和中西部延伸,全国26个省份也相继建立83个创新驿站,如同星星之火燎原神州大地。
随着创新驿站的遍地开花,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网络也基本形成。
深耕国内外合作,学习推广再进步
立足上海、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是上海技术交易所秉承的理念。目前,上海市外省市创新驿站由13家增加到18家。与一批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国内许多省市相关单位共计245个机构结成了合作伙伴,遍布国内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个省会城市、42个地级市、18个县级市(县)。“长三角已建立了政府间科技联席会议,正形成科技创新的协同合作机制,苏浙沪皖等地在环太湖、黄浦江水域治理等方面进行共同研发”,夏东平总裁说。
一手扩大效应,建立国内技术转移网络;一手抓住全球技术转移机遇,大力拓展国际交流。上海的技术交易植根于开放式的“土壤”中,先后与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过跨境技术转移,至2012年底,与英、德、法、美、芬兰、韩国、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研院所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起了50多个海外战略合作伙伴、100多个其他合作伙伴构成的国际合作网络。
一个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全球技术交易合作网络正在形成。
在整治抚仙湖水污染中,上海技术交易所与拥有污水处理先进技术的芬兰合作,借鉴芬兰的工艺技术,因地制宜,开发出一套抚仙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2012年上半年,该系统投入试运行,最终排放污水达到排放1类水标准。
与此同时,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品牌影响力正不断提高。2012年,来自伊朗纳米技术指导委员会、伊朗技术创新与合作中心的10位学员来沪培训;同年4月,上海技术交易所又为越南同行成功举办了第二轮技术转移业务培训,并于5月和6月派遣2批共10位工作人员远赴越南,开展技术转移基础知识培训。
创新永无止境,发展没有穷期。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天降大任,舍我其谁,在下一个二十年,上海技术交易所将释放更为惊人的技术交易能级。“我们将始终向前,争取更多资源,创造各种条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夏东平对此满怀愿景。上海技术交易所的脚步将更为豪迈,科技产业化的一座“金桥”正横跨东西,横跨世界,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