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重庆吹来单轨风
——“创新驱动与城轨交通多制式协调发展”座谈侧记
本报记者 冷德熙

    隆冬时节,记者随同科技部原党组成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和本报副总编辑刘亚东,到重庆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采访。

    采访的对象是重庆市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国家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

    之所以说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是因为这是记者本人的“三进山城”。在这之前,记者已经两度到重庆采访跨座式单轨交通相关人员和企业。自11月下旬以来,记者在本报重要版面连续刊登专题报道,介绍了重庆轨道交通集团20多年来大力发展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创新历程及其多制式协调发展的规划构想,引起行业内外广泛的关注和反响。作为第三次重庆之行,这次采访的目的是要开展一次有关“创新驱动与城轨交通多制式协调发展”的座谈与对话。

    到去年年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线路共计2077公里,其中地铁里程1740公里,占将近84%。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在以地铁为主要交通制式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这种状况在世界上一些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千公里的主要国家里绝无仅有。20多年来,通过自主创新,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管理部门在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建成了国内首条跨座式单轨示范线2号线和世界上最长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3号线,同时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跨座式单轨交通产业基地之一,成功地践行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想。

    在此前后,我国第一条轻轨和第一条现代有轨电车分别在长春和大连投入运营,第一条直线电机轮轨交通线在广州建成,第一条市域铁路和第一条新型轨道交通APM线分别在成都和广州开通。2013年3月,以中国第一辆百分之百现代有轨电车亮相为重要标志,辽宁沈阳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宣告成功。可以说,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史上,创新、低碳、环保、快捷、舒适、廉价的现代轨道交通系统,正在我国成为新一轮建设热潮。

    12月12日,一个平常不过的日子。活动在重庆一家不起眼的酒店如期举行。原定20人规模的座谈会,来了足足五、六十人!

    记者认真查看了来自企业的人员名单,其中有北京、天津、广州、兰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业主单位,更多的是参与工程建设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包括重庆轨道交通集团、中国北车集团、中国南车集团、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中国汽车工程院、中国城建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华渝电气集团,等等。

    座谈会由本报正在主持采编工作的刘亚东副总编辑主持。科技日报的负责人主持一个有重庆市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人、众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代表和著名专家学者出席的活动,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意外。

    作为开场白,记者向大家交代了这次活动的缘起。

    “今年8月8日,科技日报在北京召开了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与自主创新座谈会。作为抛砖引玉,会议的开头我将自己的采访见闻向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做了汇报。当时我的见闻是,在1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走完了发达国家1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今天,我同样想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汇报,在过去4个多月的采访中,我发现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有了多制式协调发展的萌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或许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我的依据来自今天在座的各个城市的业主代表和有关企业的成功经验。”

    会议室与会代表各位桌子上都放着厚厚一叠科技日报。从头开始是长篇通讯《流动的彩虹:山城创新变奏》(上下篇),同时配发了“创新需要因地制宜”的短评。然后是对施仲衡院士、宁滨校长等专家的采访,还有对原重庆市市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包叙定会长的采访,对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童小平(原来重庆市主管副市长)采访,对重庆市科协副主席、轨道交通集团仲建华董事长的采访,以及对北京轨道交通信号专家郜春海教授的采访。会议前一天,科技日报还专门推出了对于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两个整版的彩色形象宣传:“山城传奇: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图片集锦”。

    我国当前正处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时期。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中,84%以上都是地铁。地铁由于车站密集、位处闹市区等原因,建设成本往往居高不下。目前我国地铁的工程造价是每公里6亿至10亿元,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等工程造价为每公里1.5亿至3亿元。根据各个城市特点,选择跨座式单轨等不同的交通制式,可以大大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造价和工期,是件利国利民的事。城市轨道交通平均造价在6亿元左右。全国已批准了36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在建里程达5790公里,投资规模超3万亿元。

    “如何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多制式协调发展?如何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同时,积极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这正是本人和本报如此高度关注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及其产业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必须向大家说明座谈对话的主题,和开展这次活动的真正目的。

    年初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国民经济有关重要行业(选定城市轨道交通)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并就此进行了行业调查,发现这个行业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转化推广难和轨道交通制式过于单一(主要都是地铁)的问题。为此,在报社领导支持下,有针对性地召开了两个座谈会:8月8日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国产化与自主创新座谈会”和本次“创新驱动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多制式协调发展座谈会”。

    我选定了两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查:北京地铁企业和重庆地铁企业。前者在国产化方面做得好,后者在地铁之外建成了两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在国内是首创。这两个座谈会就是以这两家企业为成功范例,在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并写成系列文章的基础上召开的。每个座谈会召开之前,分别采访了相关人士几十人,分别写成系列报道文章并予刊登,以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每个活动的与会人员都包括企业家、专家学者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所以讨论非常充分。会后,我会将会议内容认真整理,以两个整版的大篇幅给与发表。从长篇通讯、短评到人物专访和座谈会,以及后来的长篇会议纪要和侧记,两个系列报道,都是相对独立的新闻策划。由于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一些行业共性问题,为有关企业仗义执言,推动了产、官、学等多个方面就某些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因而深得行业的重视和企业的欢迎。

    本次座谈会包含了三大板块:业主板块、产业板块和领导板块,分别为1小时时间。主持人将自己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风格带到会上。由于企业代表较多,每人的发言限制在5至10分钟内,企业代表们抓紧时间纷纷发言,但还是有人没有抢到机会。

    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巡视员李国勇的话,代表了行业主管部门对于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的态度,同时具有行业导向性:“重庆的跨座式单轨,是一种非常好的轨道交通模式。从国家层面上讲,我们态度很明确,就是支持因地制宜多制式协调发展。”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不愧为智能交通专家。在会议的最后一刻钟,他对这样一次中等规模的对话和座谈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

    “不同的制式适用于不同的城市环境,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走多制式协调发展的路子。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城市轨道交通的制式。”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该带动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城轨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的自主创新应该推进相关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我们要学习重庆轨道交通的创新经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事求是地推进轨道交通更快更好地发展。会上一些专家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选择轨道交通制式的问题,如何在轨道交通和综合交通体系之间进行衔接的问题,单轨交通轮胎的寿命问题,轮胎和轨道梁摩擦导致能源消耗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实现安全管理、网络化和互联互通?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希望引起有关单位的高度关注。总而言之,创新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这样才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绿色和安全的出行环境,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