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我们的尖刀回来了
记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特级飞行员沈文杰
杨燕群 王庆厚 李斌富 于立斌

    飞行员不幸罹患头部肿瘤,开颅手术后还能重开战斗机吗?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特级飞行员沈文杰给出了答案:如果你有俯瞰天地线的热望,飞行王牌便能重生!

    折翼天使痛别蓝天

    2010年3月,一个周六的凌晨,沈文杰很反常地沉睡在床上,任凭大呼小叫就是唤不醒。妻子叫来急救车把他送到医院。

    在医院拍了脑部CT,医生发现,沈文杰的脑部有一个鸡蛋大小的阴影,判断为脑膜瘤。

    躺在海军总医院病床上的沈文杰,久久不能入眠。手术前,他不断向专家了解此项手术对肢体运动神经是否会有损伤,对大脑记忆是否会有影响。他向医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还能再飞行吗?”

    “不能驾鹰上天的飞行员,将像折翼的天使一样痛苦悲哀。”沈文杰在日记中道出了心底最大的顾虑和惆怅。

    令所有人感到欣喜的是,手术非常成功,脑膜瘤被顺利取出。

    沈文杰做完手术已经是下午两点,医院把他安排在重症监护室进行观察。凌晨两点多钟,麻醉药效过后,沈文杰渐渐恢复意识。他向护士要了纸和笔,开始给爱妻写信。采访中,问起这封信的内容时,妻子刘晓燕有些羞涩地说:“信写得很长,他就是急于证明自己的脑子没有受到手术影响吧。”

    由于沈文杰身体底子好,他恢复得非常快,两天后就转移到了普通病房,一个月后,沈文杰顺利出院。

    大鹏积蓄复飞之力

    为了复飞,沈文杰于当年6月申请归队。那段时间,沈文杰虽然不飞行,但却时时以一名在飞飞行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身边的战友进行什么样的训练,他就进行什么样的训练,毫不放松要求。每逢飞行,他照常参加下达任务,从理科学习到地面协同,从飞行表演到特情问答,沈文杰一项不落。在战友们看来,沈文杰除了暂时不飞行,其他和以前没什么两样。

    2010年9月,沈文杰第一次回北京复诊。空潜科专家给出的结论是“飞行暂不合格,继续观察”。

    沈文杰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激励着他更加刻苦地训练。

    2011年3月,沈文杰第二次来到医院复诊。结果显示,他的身体条件完全达到飞行水平。沈文杰再次提出了“复飞”的请求。

    神经外科和空潜科医生专门为他组织了多次联合会诊,反复确认他的身体完全符合飞行要求后,开创先例为沈文杰出具了复飞证明:“飞行合格”。

    沈文杰不善言辞,当笔者问起他为什么要选择复飞时,他只是简单地说:“我喜欢飞战斗机,这种爱难以用语言去表达。”一旁的师长王天林补充说:“这种爱有一种对速度的激情,那种风驰电掣般的感觉只有飞战斗机才有,而且只有在战斗机上才能清楚地看到天地之间的那条线,我们叫天地线。”这不禁让人想起《逍遥游》中的“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04准备完毕,请求起飞。” 2011年3月8日,沈文杰做好一切准备后,向指挥员报告。这是他在阔别蓝天一年后首次回到战鹰身边。

    2011年3月17日,是沈文杰复飞后又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日子,他们团实施夜间超低空伸海突防演练。

    “浪尖舞剑”!“飞行员就像蒙着眼睛急速奔跑,你就得坚信前方没有障碍物。”团长赵斌如是说。

    19时35分,完成飞行准备后,沈文杰登上座舱。

    “海面高度100米以下,20分钟,200公里!高1米、少1分钟、差1公里就不是伸海,就得出局!”团政委王丕虎动员会上的话,沈文杰记忆犹新。

    发动机响起,滑跑,风驰电掣;起飞,拔地而起。

    19时40分,沈文杰驾机飞抵预定海域,战机如海燕般矫健的倒影在海浪中时隐时现。茫茫夜空,海天一色。在这样的条件下长时间飞行,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这对飞行员的心理、体能和技术都是严峻考验。

    19时57分,雷达搜索到“敌”舰船目标信号,沈文杰与后舱飞行员密切配合,加速突防结合机动规避的技术动作一气呵成。

    20时02分,沈文杰的战机终于成功到达伸海目标点,这令他兴奋不已:“任务完成,请示返航!”

    “按计划返航!”此时指挥所内,欢呼声四起:“我们的尖刀回来了!”

    王牌重生,叱咤海天。成功复飞两年多来,沈文杰先后多次战斗起飞,出色完成10多项实兵演练任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