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万里长征与5.9秒
何晓亮

    刺激的百公里加速赛、真正赛道上的风驰电掣……为了展示秦的澎湃动力,比亚迪在上市会上下足了功夫,也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在摘下头盔、钻出车辆的那一瞬间,很多兴奋的媒体同行几乎都快忘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不过秦终究不是仅供少数人驾驭的专业赛车。如果把比亚迪的新能源之路比作一次长征,那么5.9秒的速度,只能说帮助它完美开启了新一阶段的征程。以商品面目登场的秦,最终面对的,不是舒马赫、韩寒或者林志颖,而是以日常生活工具为目的、车技深浅不一的大众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公里加速赛中那些心惊胆战、老早就急踩刹车的Sunday driver们的意见,或许比《速度与激情》拥趸们的更值得一听。

    这绝不是批评或者否定比亚迪的努力——对动力等车辆性能的追求和优化,是一家企业上进心的直观体现。我只是想表达一种个人的直觉:面面俱到,恨不得把“高科技”三个字刻到每一颗螺钉上的秦,是否反而远离了车的本质?或者这正是比亚迪所要达到的目标:用新能源、车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公众意识中重塑一种完全不同的“车”的概念?

    不论如何,在我看来,最终验证比亚迪此番尝试的,除了当天百十名“懂车”的媒体和迪粉,更应该是成千上万不懂车甚至不愿懂车的普通人。对于掏不掏钱买下一辆车,他们看重的东西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而在这个比拼品牌的严酷年代,谁也无法断言更高的配置、更多的科技、更新的概念,一定能立刻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再听到“比亚迪”就扭头走人。但我想只要比亚迪在走向阳春白雪的同时,继续把车的本质属性推向更优,那么时间定然会慢慢为“BYD”的车标镀金、润色。

    当然,对于秦以及比亚迪在技术创新方面作出的所有努力,我始终致以最真挚的赞赏和祝福。原因并非它已做到最好,而在于只有这样的自主品牌存在,“中国汽车”这四个字才真正富有意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