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
——访嫦娥三号任务总调度张锴

    本报通讯员  李 楠  祁登峰  本报记者  付毅飞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15公里降轨控制10分钟准备!”12月10日晚,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嫦娥三号任务总调度张锴发出了15公里降轨控制的准备口令。

    “我是北京”是张锴在本次任务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任务准备期间,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同嫦娥三号的各科研单位沟通协调,根据整体任务进程安排北京飞控中心的各项相关工作。任务中,他还要负责各测控站、海上测量船和测控中心测控信息的指挥调度。

    总调度是整个飞控大厅里最忙碌的岗位之一。从信息沟通到命令发布,张锴和他的团队每天要发出大大小小的指令上百条,这些指令就像巨大而精密的神经系统一般,指挥着工程的运转。

    调度台上,除了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和工作计划,总能看到一盒金嗓子喉宝。作为调度,保护好嗓子也同样重要。

    “北京飞控中心是整个任务的神经中枢,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要汇总到这里,地面的指挥人员要从这里进行决策、指挥,技术人员也都从这里对航天器进行控制。我们则要根据指挥决策和任务计划调度各岗位开展工作。”张锴说,“任务中的每一个岗位,无论身处何处,在大洋或者深山,都会听到我们的声音。”

    也许有人看来,调度工作不过是按照计划喊喊口令而已,但要把这些口令准确、及时地下达给相应岗位,却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必须熟悉任务测控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对每一秒会发生什么都要了解掌握。

    “嫦娥三号是首次落月,技术全新、状态复杂、风险很高,我们要具备随时处理各种风险事故的能力。”张锴表示,航天器如果发生异常,每一秒都有可能决定着任务的成败。在第一时间下达准确的口令,启动正确的处置程序,这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即使在嫦娥三号落月以后,张锴和他的团队也不能有丝毫放松。他说,落月后着陆器和探测器要长时间、不间断地各自进行工作,对其进展情况需要密切关注。一旦发现异常,调度员要迅速找到处理方法并向各岗位层层发令,其中多达四五个步骤,必须在一分钟内完成。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