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5日 星期四
山东:新“三驾马车”驱动经济转型
本报记者 王延斌

    科技这一年

    “我们的研发人员遍布全球,在国内的东营和国外的新加坡、美国休斯敦等地建立了11个技术研发中心,手里掌握着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科瑞集团董事长杨宪显然非常自信。

    历经12年磨砺,科锐这家民营石油装备业制造商,如今已立志为全世界油田提供产品和服务。他们成长的“三把金钥匙”分别是平台、人才、核心技术。

    科瑞的发展轨迹正契合着山东经济的转型步伐。

    在投资、外贸、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下,山东经济飞速发展。但在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各地都遇到了发展的新课题。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一致: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

    在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山东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新“三驾马车”。

    驱动“第一驾马车”:种下“梧桐树”。

    因煤而兴的济宁,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这里以加强科技研发为突破,组建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吸引了两位院士、11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入驻。从美国归来的侯士峰,从事纳米技术“石墨烯”新材料研发,目前已有产品面世,每克价格是黄金的十多倍,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微电子、航天等领域。

    2009年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战略;2011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两大国家战略上布局谋篇,山东由“建平台”发端,意在达到“引人才、出成果、成产业,聚集群”的效果。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加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集中建设了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山东国家重大新药研发大平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山东量子通信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平台,支撑山东在海洋经济、信息通信、量子通信等领域跨入全国乃至全球前列。

    围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山东建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均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眼下,山东各地已经形成了“平台—人才—项目—产业—集群”的链条式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撑着经济大省的转型向纵深发展。

    驱动“第二驾马车”:引进“金凤凰”。

    建立人才档案,全国相关行业前100位权威专家被纳入其中;先后从北大、清华等引进72名高层次人才;通过“量值定薪”等分配方式进行激励,让40%以上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富翁”……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从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东岳集团能够将新型环保制冷剂、塑料王聚四氟乙烯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做到全球第一。

    他们凭借的是人才。在山东,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一个人才可能成就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可能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人才结构直接决定了未来产业结构。

    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山东省出台人才意见,建人才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千人计划”、“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金蓝领培训工程”、“院士行活动”等,引进和培养了大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技能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目前,山东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达107人,驻鲁两院院士44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561人。5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国家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位居全国前列。

    驱动“第三驾马车”:拿下“高精尖”。

    3年前,定位于半导体晶体材料研发者的高新企业天岳公司,“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将中国晶体领域唯一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成果拿过来,开始了产业化之路。他们突破重重技术障碍,打破国外垄断,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并最终成长为碳化硅领域的国内第一,世界第二。

    天岳由小变大的快速成长背后是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的支撑。

    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山东省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突破,取得煤气化液化及多联产、全氟离子膜、碳纤维、芳纶、碳化硅单晶、高端容错计算机、8档自动变速器、潍柴国V发动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亮点”。

    2007年以来,山东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万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183项。2012年,山东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04万件和0.75万件,居全国第四位和第六位,同比增长57.6%和27.3%。

    平台、人才、核心技术,成为驱动山东前行的“新三驾马车”,合力推动着山东经济转型升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