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路驱驰在天高地阔、远山连绵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腹地,行经之地,动辄成方连片、绿叶红果偎依的枸杞丛林。
柴达木盆地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这里出产的枸杞被俗称“柴杞”。2008年至今,在“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青海“生态立省”战略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枸杞从零星种植已扩大到30多万亩,成为继宁夏之后全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区。
“绿色”、“有机”、“无公害”、“零农残”成为了当地人形容柴达木枸杞的热词。海西州农牧局局长刘国顺说:“自然禀赋是优势,从枸杞产业发展起步就强调,要坚持打造绿色品牌,走高端产品路线,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这个季节,在海西州,仍旧日照充分,这里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正是高品质枸杞“不可多得”的先天条件。
“当地枸杞病虫害很少,气候干燥、紫外线照射就帮了大忙,这里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大过10几倍。灌溉用水都是纯净的雪山融水,绝对纯净无污染。”海西州农科所所长、研究员任刚说。
不仅如此,柴达木盆地农地土质适宜枸杞生长。“都是沙性土壤,透气性好,便于地温提高,因此枸杞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快,抗病能力也强。”任刚说,“土壤还富含钾、氮等成分,经检测,柴达木枸杞黄酮、总糖、多糖、氨基酸总量都比其他产区明显提高。”
近年来,海西州枸杞产业得到健康发展,除了优良的自然禀赋,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任刚说:“科技要为生产服务,对问题就要保持敏锐,超前去做”。
病虫害防治是发展绿色枸杞产业的头等大事。柴达木枸杞病虫害主要是蚜虫、螨虫以及白粉病。科研人员就指导农户,每年枸杞开园之初,松土作业采用浅翻技术,消除寄生虫隐患,并修剪清除虫病残枝,施用石灰水制剂防止虫害。科研人员推荐的除石灰水矿物源农药,经严格筛选,并推广使用植物源生物农药藜芦碱,其中成分可为枸杞在生长中吸收转化,实现农药“零残留”。为枸杞施肥培壮,农科所研制出配方绿色有机肥料,加以推广应用,每年采收季一过,再次施用矿物类农药石灰水等。
针对柴达木枸杞生长期较短,采收轮次少的情况,科研人员创新枸杞修剪技术,设计合理树型,使枸杞挂果从7月20号提前到7月10号到15号,并促进枸杞速生,增加了一轮次采摘。
栽植、修剪、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采摘、制干、储藏,一系列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制定推广,为柴达木枸杞种植规模化发展开辟了前景。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高效节水枸杞标准化种植基地的万亩枸杞田,就是未来的一帧写照。这里建有占地数亩的绿色有机肥料发酵池,零农残病虫害防治药物采用达百分之百,均为1.5—3米大行距栽植,全程实现机械化施肥,并引进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铺设了总长近40万米的滴灌管道。经认证,基地枸杞110项检验指标符合有机产品的质量要求。”目前,产品远销欧美和亚洲地区,出口单价连续4年创全国最高,成为“柴杞”的高端品牌。
在“柴杞”品牌战略引导下,海西州枸杞产业“林下经济”和精深加工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枸杞蜜、枸杞鸡、枸杞羊等多种林下产业,枸杞新产品则开发出籽油、浓缩汁、干粉、果酒、泡腾片等20多种。在格尔木、诺木洪、德令哈建成3个制干基地,引进培育枸杞种植加工企业32家,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色选生产线9条。诺木洪枸杞交易市场已投入使用,德令哈枸杞交易市场开工建设。如今,不仅有全国各地枸杞工商业者赴会海西州“淘金”,在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和农产品商展现场,也活跃着海西人的身影,“柴杞”已成为海西州一张靓丽的“名片”。
关于未来,主管农牧的副州长孟海满怀期待:“海西州将保持‘柴杞’品质作为产业发展生命线,坚持走‘标准化、精细化、有机化、高端化’路线,在柴达木盆地建成全国最大有机枸杞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