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强盾新星”跃出地平线
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践行强军目标一线岗位年度新闻人物”风采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秀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

    □ 张 凯 赵 杰 余松林 钱 程

    8月份以来,为深入持续推进强军目标教育实践活动,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党委着眼激发设计科研人员献身使命建功立业热情,紧贴职能创新发展强盾文化建设,在全所范围开展宣传一线优秀年轻科技干部先进事迹暨践行强军目标一线岗位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充分赞颂他们勇攀高峰的朝气、敢于超越的锐气、不惧困苦的虎气,大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个个争当栋梁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动了单位全面建设科学持续发展。在该所61岁生日之际,让我们走进他们,去领略那一段段发人深思、感人至深的平凡故事,去探访那一个个奋斗在光华背后,为防护工程设计科研默默贡献青春和热血的青年才俊们——

    重力循环空调、水源热泵,一个工程项目两个前沿技术,成功典范之作是勇于创新的思维,是敢为人先的勇气,更是精益求精的品质。她为了节能减排,打造“太阳能墙”——

    节能减排敢作为

    个人小传:王戎,女,1993年9月入伍,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先后获全军优秀工程设计奖12项,总参军训部优秀设计一等奖8项。

    王戎在设计某建筑时采用了重力循环空调这一领先技术,提高了舒适性,无噪声运行,运行费用低,可独立调节房间温度。同时在该工程中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冬季供热的同时,利用低温回灌水通过板式换热器换热提供冷冻水,用于内部大量发热房间的冷却,实现冬季免费供冷。节能效果明显,实践着节能策略。她利用周末在清华大学,学习DEST软件,通过模型能耗计算,为工程设计、使用提供第一手评估资料。目前,该同志结合国内外太阳能在冬季采暖中的实践应用,就太阳能墙在军事装备库中应用开展专题研究。该同志一直从事军地工程暖通设计,先后完成30余项工程的暖通空调设计任务。

    24小时“攻坚战”,10余项“大会战”,年均百天“飞的”奔袭。一名科技尖兵,仗仗精彩完美,次次手到病除,被誉为“救火”队员,不愧为地铁防护技术的“防护墙”——

    妙手奔波解难题

    个人小传:王阳明,男,1995年7月入伍,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2项,人民防空工程优秀设计奖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5项。

    “生活水平可以艰苦一点凑合一下,技术质量绝对不能凑合”,这是他和同事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北京奥运会前期,深圳地铁某超宽异型防护设备在施工现场遇到了难题被迫停工,这件事情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和单位声誉。他连夜与同事赶赴现场,详细了解情况,凌晨会商解决办法。第二天上午拿出的解决方案,得到了设计总体单位的高度认可。从受领任务到拿出方案,前后不到24小时。近年来,他每年约有100余天打“飞的”奔波在各地,解决现场各种疑难险急问题,被大家称为“救火队员”,也是该所地铁防护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闸门”,先后担任过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10余个项目的负责人。

    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服从分配,不计得失,这没耽误大伙儿发现他“工作责任感强,标准要求高”。无言自有无言的力量,什么也不说,这是他对事业的忠诚——

    笃行无言铺路石

    个人小传:仇玉金,男,1997年7月入伍,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荣立三等功2次,先后获军队优质工程设计奖2项,总参军训部优秀工程设计奖7项。

    “工作责任感强,标准要求高”。这是该所老同志们对仇工的一致评价。作为工程负责人、建筑专业负责人,他先后完成了10多项工程设计任务。他还是个服从分配,顾全大局,不计个人荣誉得失的好同志,对分配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同的项目,都能愉快地接受,无论是项目设计的主角还是配角,都能兢兢业业,积极开展工作。在负责多个工程期间,面对工期紧、头绪多、设计任务重等困难,牺牲节假日时间,加班加点,随叫随到,多方协调,高质高效地完成了设计任务。在施工配合过程中,他善于认真处理和解决施工设计中的技术问题,大胆创新,果断决策。需要现场解决的,积极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及时赶赴现场,为施工单位赢得时间,受到建设方单位领导和一线建筑工人的一致好评。

    执着让他的爱人辞去医疗工作,让他们把家安在南国地铁施工一线,简陋温馨的爱巢助推事业前行。他们迟上了爱子的户口,却第一时间把“奉献”二字深深印在全家福上——

    执着坚守铸忠诚

    个人小传:刘首,男,2002年7月入伍,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获军队科技进步奖8项,总参军训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项,人民防空优秀工程设计奖2项。

    刘首长期驻武汉工地,负责地铁防护工程总包,爱人原是北京佑安医院的在职医生,两人聚少离多,爱人一直没有怀孕。为了能圆一位母亲的梦想,爱人顶着各方面的压力,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事业,辞去医生工作搬到武汉陪他,两人以项目部为家,共同承担起了项目部的工作。由于爱人不适应南方气候,又是过敏性体质,去武汉以后得了皮肤病。尽管如此,仍然带病坚持为刘首分忧,义务承担起了项目部资料员和许多勤杂工作。2011年,爱人怀孕以后,项目部在当地聘用了一个人,刘首不顾大家劝说,坚持让爱人搬出项目部另租房居住。2012年,爱人顺利生产后,两人全身心投入工作,孩子一岁多了竟然没有顾上给孩子上户口。最后,经过多方协调和解释,派出所才为孩子登记上了户口。

    从不理解到深刻认识,再到呕心沥血8次规划汇报、20余次专家评审会,协调5家单位达成共识。一位科技干部奋力的“三级跳”,促成了人防工程发展的重要转折——

    殚精竭虑促转型

    个人小传:刘云飞,男,2003年7月入伍,博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项,总参军训部优秀工程设计奖9项。

    敢于战胜自我,逐浪防护理念。2011年,为应对信息化条件下人防工程生存能力挑战,国家防办提出建设新型人防工程,指定该项目由这个设计研究所牵头,另外4家单位配合,刘云飞担任项目负责人。开始时,不仅许多专家对这一理念存在不同意见,刘云飞也存在一些不理解和疑惑,但是他积极转变观念,努力向新的设计理念靠拢,逐渐认识到新型人防工程将成为发展趋势。为了获得各专业人员的认同,他先后经历了8次整体规划汇报,召开了专家评审会20余次。在他积极倡导与沟通协调下,5家单位专家达成共识。目前,新型人防工程建设思路基本成型,根据该理念编制的设计导则已于2013年6月在武汉组织的培训班上向全国推广,成为人防工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

    他为防护工程建设管理插上了一对信息化翅膀。工程信息化的需求就是命令,执责任使命在胸,凭深厚知识底蕴,跋涉深山沟渠,他演绎一路信息技能的“神话”——

    博思逐梦信息化

    个人小传:张春林,男,1998年7月入伍,本科学历,工程师,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软件银奖1项。

    “如何满足工程建设管理对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潜心钻研工程结构,反复攻关监控技术。一条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主导,加强工程管理的路子被他大步走开。2005年,张春林利用实时图像记录技术,使值勤管理人员通过电视监控系统,对工程全区域实现了实时动态掌控,成功将某新型视频监控系统部署在了某重点工程。重要设备机房、通道、工程出入口、工程死角可谓一览无余,工程管保能力获得了指数性增长。在视频监控系统基础上,他进一步集成动态侦测、身份识别、周界入侵防范等技术,研发成功了某新型工程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接连在几项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近年来,为实现人员在工程内部自动定位和互联通讯,他又投入到工程内部人员智能定位系统研发,成果已申请专利。

    没有资金、没有平台、技术力量也不足……所有困难都没有压倒一颗顽强进取的心,他用独到的眼光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当勘察飞机起飞的那一刻,他的梦想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凝智聚力启新程

    个人小传:林伟,男,1998年9月入伍,硕士研究生,工程师,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全军优秀工程设计奖1项,申请专利9项。

    “办法总比困难多”,是工程师林伟的座右铭。在大量伪装勘察实践中,他认识到,如果将地面和空中的多波段勘察设备集成,就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2013年初,在某空间信息技术公司调研时,他敏锐抓住双方关切的结合点,利用双方优势形成攻关合力,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通过系统集成和数据融合实现“老树开新花”。由于被创新的技术思路与合作模式打动,对方不仅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同意承担航测费用。为扩大实验成果,林伟又先后联系中科院等多家单位,将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等设备纳入集成实验,并邀请2所知名大学协助进行数据融合处理。2013年4月,集成航测试验成功实施,实现空间信息和波谱信息的同步获取,使该所成为军内首家实现多波段空地一体化勘察与数据融合的单位。

    15载心血浸润,一辈子执着追求。别人眼里,这份工作太苦太亏,他却誓言坚守。金牌的那种闪耀确是五光十色,他的这份坚守也无愧于震撼心灵的壮美——

    矢志不渝撼人心

    个人小传:黄自力,男,1987年9月入伍,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

    黄自力在论证研究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当身边同事捧回获奖证书,他在为制定防护工程未来发展规划而埋头查阅资料;当别人立功受奖、提前晋级,他在为构思防护工程综合模拟平台而苦思冥想;当别人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他在为完成临时性论证任务而奋笔疾书。曾经有人劝他换个岗位:“这个工作太苦了,一直呆在这里也太亏了。”他却说:“纵有千难万苦,我也不能离开我的岗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埋在黄自力心中的构想愈发清晰:建设一体化的综合论证模拟仿真平台。办公室里,架着一个很大的白板,他每天都在上面写写画画,描绘着心中的宏伟蓝图;口袋中,时刻装着笔和本,随时记录下脑海中瞬间闪过的灵光。他始终坚守着诺言:“哪怕只有我一个人,哪怕事情再多,我也要坚持下去,这辈子把这一件事情干好,足矣!”

    一名奔走在图纸和“算盘”之间的人。低头,精确是工作标准;抬头,使命在心中燃烧。昼夜兼程、身先士卒、用法按规,6个月她主持造价审计了8米厚工程资料——

    巾帼建功尤可矜

    个人小传:董军,女,1993年9月入伍,博士研究生学历,荣立三等功1次,高级工程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8项。

    “记忆力好,善于学习,思维敏捷,韧劲十足”,是大家给董军的群画像。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秀敏也曾这样评价自己带过的唯一女博士:“她是我学生中最聪明的。”带着这些优点,她奔走在图纸和“算盘”之间,成为军内叫得响的造价工程师,宛若一位缺了刁钻劲的高科技版“黄蓉”。2011年7月,一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正规、最详细的浩大审计工作,随着8米厚的施工图纸和待审资料,悄无声息的运进了董军的办公室。她身先士卒,带领全组同志昼夜兼程奋战。最终,他们圆满攻下了这个难以逾越的山头,原计划10个月的任务仅仅耗时6个多月。“好一场漂亮仗!”组织给予了她高度评价:“你们用艰苦的付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总部机关科学决策工程建设提供依据,争取了时间。”

    项目评审会上,他面对多方提问,清晰准确对答如流;市委办公会前,他面对临时点将,再次披挂汇报严谨。“你们不愧是最好的设计科研单位之一!”建设方给予该所高度肯定——

    逢难亮剑扬美名

    个人小传:韩涛,男,1972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荣立三等功1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军优秀工程设计奖1项,总参军训部优秀工程设计奖13项。

    2010年春天,西宁市某商业街人防工程项目评审会会场。气氛凝重,台上主管副市长亲自主持会议;台下,包括规划、消防和人防等26个政府部门39名专家领导与会。面对压力,韩涛不惧不怵,凭着精心的准备,成功代表设计人员登台做了场精彩的方案汇报。没曾想,刁钻苛刻的问题意见随即劈头而来,他不慌不乱,再次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一一作出了清晰准确的解答。原来,最刻薄的提问是为配得上最优质的介绍。会议最后,专家评委们高度认可了韩涛介绍的设计方案。距离整体项目方案上市委办公会一周时,波澜再起。建设方突然点名由韩涛作涵盖几个设计专业的总体方案汇报。他没有退缩,又一次代表单位冲了上去,全景介绍了整个项目设计理念与创意,再获与会领导的高度肯定,圆满完成了任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