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陈茂樑 汪丽红 记者宦建新)患者心脏骤停时,大脑中枢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人体体温会随之快速上升,其严重后果是加速患者的脑死亡。此时若能降温至亚低温(32.0—34.0℃),从而减缓脑死亡的发生,在现代医学中就称为“亚低温治疗”。杭州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生周海斌据此原理研制的“院前速成冰帽”日前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为我国探索院前心搏骤停亚低温治疗迈出了新的一步。
据专家介绍,心脏骤停年发生率约为总人口的0.04%—0.13%,虽然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经抢救后恢复心跳、呼吸等自主循环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存活的大部分患者,在出院时仍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国外研究表明,心肺复苏术后期死亡主要原因在于脑复苏效果不好。而在脑复苏环节,重点强调亚低温治疗,将温度降到32.0—34.0℃时,对脑及机体的保护作用最好。也就是说,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越早采用亚低温治疗,患者越多受益,短期和长期生存及神经功能预后改善更明显,且治疗所需疗程更短。
目前国内亚低温治疗常应用在重症监护室,处于紧急医疗服务系统的最后环节。院前急救中使用亚低温存在困难,如使用橡胶囊袋隔层,内装冰块和水,起到降温效果,待冰块化成水后导出水再加冰块,但在院前较难获得冰块,如带入救护车维护成本较高。亚低温治疗仪,应用要求较高,精密度高,设备维护费用高,且院前急救车载电源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因此,目前在急救车上装备亚低温治疗仪在我国尚难以推广。
杭州急救中心周海斌医师在副主任张军根的指导下,结合急救一线实际,利用瞬时冰袋随车携带和迅速获得低温、成本低等优势,研制了“院前速成冰帽”,采用冰帽形式作用于患者头颈部以起到院前早期亚低温治疗的目的。该发明有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活率及出院率。目前,该中心正在寻找厂家,争取早日投产并运用于急救一线,造福于急救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