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4日 星期一
地方科学院如何突破:山东的实践
本报通讯员 于萍 本报记者 王延斌

    站在科研经费“四个亿”的门槛上,山东省科学院有了新的思考。

    “相对以前,我们越往上爬困难越大,但积累了一定物质条件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李海舰对山东院的未来有一番设想:“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地方军’,而是‘国家队’;经过努力,我们争取要达到或者接近世界级的台湾工研院或者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那样的水平。”

    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弗劳恩霍夫协会无疑是全球科研院所的标杆,其“一年为3000多企业客户完成约10000项科研项目,年经费逾10亿欧元”的“巨大体量”至今难有人望其项背。接近“世界级”是目标,如何接近则是手段,近日,在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上,承办方山东省科学院院长王英龙与大家分享了关于地方科学院如何突破,山东院的实践和思考。

    从2003年的科研经费不到2000万到现在的4个亿,平均4天一个专利,山东省科学院依靠着“四个模式”参与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

    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地方科学院当然需要通过与其他创新主体的互动,如何互动?王英龙认为,“政研互动、产学研合作互动、与域外创新体系互动、直接举办科技型企业”是四大模式的核心所在。

    纵向互动与横向合作:争取突破4个亿

    正值秋高气爽的时候,国家超算济南中心迎来了一批贵宾——国家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视察,“超算中心是公共服务的平台,不仅要用于科学计算,还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服务大众,并积极尝试用更多的方式为用户服务。”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的服务器机房里,万钢作了上述指示。

    让人没想到的是,建成两年间,国家超算济南中心资源利用率保持在65%—80%之间,发展正式用户70多家,提供80多批次计算服务,支持50余项重大课题,催生了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2010年,山东院争取到的新列国家和地方纵向科研课题137项,经费总额1.09亿元;到2012年纵向课题已达到202项,经费1.86亿元。两年增长8000万,且大部分是国家级项目的增长,足见山东院的科研实力。

    寻找山东院在纵向课题上的突破秘诀,王英龙认为,山东院坚持了五点:参与政府支持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建设;参与政府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借助政府科技计划体系支持,支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整体合作对接模式;为政府的创新组织与服务功能提供科技决策支持。

    十年间,山东院已经建有“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6个省级创新平台,以及25个院级技术研发平台。这些平台成为全院集聚创新资源、会聚创新资本、吸引创新人才有效的组织形态和空间形态,在一定范围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和带动功能。

    “什么时候吃海参也能像吃方便面那样,打开便能吃就好了”,这曾是威海好当家集团董事长唐传勤“唐突的想法”。但2003年该集团与山东省科学院生物所就海洋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展全面合作后,后者将“唐突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攻克了水产品转化为常温、即食产品的技术难关后,山东省科学院生物所在国内成功研制生产出第一枚 “即食鲜海参”。在好当家产业化之后,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大受市场欢迎,很快成为“好当家”的旗帜性产品。

    不仅如此,近五年,山东院已与九阳集团、重汽集团、潍柴集团、兖矿集团、中通客车等多个行业骨干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为14149家次企业提供服务20490项,每年成果转化和创新服务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达数百亿元。

    横向产业研互动,除了这种联合建立新型科研组织之外,山东院与企业的合作还有基于单项技术项目或成果的常规型合作模式;构建优势互补、长期合作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

    与体系外互动和直办科技企业:“顶天”更要“立地”

    “切实做好科技与经济结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提高执行力”,这是在山东院2013年工作报告上,王英龙代表院高层提出的要求,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的项目要让同行认可;‘立地’的项目要转化为生产力”。

    9月3日,枣庄市市长张术平一行人走入山东省科学院大院,就如何以科技之力破解“煤尽城衰”命题与山东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火车头”——山东省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进行探讨。这不是张术平第一次到这里。一年前,民营企业聚集,科研院所缺乏的枣庄市派出代表,前往省科学院“借智引力”——这年的初夏,枣庄市政府最终与省科学院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搭建起了合作平台。

    至今,志在服务地方的山东院,以“寻求本省面临的区域性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突破以服务经济转型”为抓手,先后与全省9个市地开展全面科技合作,设有2个分院(其中一个在筹),形成覆盖全省十多个市地的科技服务网络。

    如果说院地合作是山东院的重要课题之一,那么他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更为省内外瞩目。2000年,经过再三考察,山东省决定与白俄罗斯合作,在山东省科学院建立中白高科技园。13年来,济南“中国—白俄罗斯高科技园”成为中白合作的典范。

    2011年4月,新华社一条“中国掌握200米水下焊接关键技术”的消息为国内外瞩目,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承担的国家“863”重点项目“海洋焊接关键技术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员成功掌握海洋焊接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200米水下焊接及深海潜器焊接技术的空白。

    依靠国际合作锻炼出来的技术能力,寻求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点上的突破,山东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简单地说,把牛奶变成奶粉就是干燥,但其中的技术含量是奶粉脱水不能过多,还要保证口味和营养。前身为山东省科学院热能研究室的山东天力干燥股份有限公司正以母院为技术依托,把一个个理想变为现实。

    在山东院看来,直接举办科技型企业是地方科学院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最直接的途径,主要有科技成果直接孵化、联合共建(技术入股、资本入股)以及整体转制等方式。而除了天力干燥,山东院还有“少而精”的行业龙头企业。

    推动院属科技示范企业做强做大,在行业中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2年,在整个社会经济增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山东院的院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21亿元,总资产达到14.7亿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