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实习生 李 婕
■ 新闻缘起
10月27日,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长江当涂水域鱼类监测站在检测中发现:安徽马鞍山江段出现多种外来物种,这些外来“洋生物”不少是被人们放生进入长江的。专家呼吁:外来物种不能随意放生,否则会对长江水生生态系统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放生”队伍。
有的花钱从水产市场鱼贩手上批发几百斤财鱼、喜头鱼,用卡车或面包车运到长江边,哗啦啦一次性倒进江里;有的出于善意,把不再养的水生宠物,放归到江河。尤其是大批量放生,近两年呈上升趋势。然而,这样情况的并非只有长江,我国的很多湖泊江河中的“土著鱼”数量剧减甚至灭绝。那么这样的放生是福?还是祸?对当地的江河生态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科学放生以保护生态环境?就这些疑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刘焕章为读者答疑释惑。
放生,是福还是祸?
现在很多人都会在闲暇之余到花鸟鱼虫市场选购一些水生生物,像小巧可爱的巴西龟、福寿螺等等,既赏心悦目,又可以把玩,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来精心饲养,因此很多消费者选择购买。等过一段时间,想要处理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随意放生到附近的江河湖泊中,那么这种随意放生的行为是否可行呢?又是否被允许呢?
刘焕章说:“最好不要进行民间的水生生物放生。有些国家或科研机构,以生物保护为出发点,对一些濒危或经济物种进行放流,需要遵循严格的科学程序,即针对需要保护或恢复的物种,要有比较健康的个体,以及合适的数量规模,但外来的物种绝对不可以放生。”
我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用于增殖放流的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如果确需放流其他苗种的,应当通过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如长江四大家鱼:草、青、鲢、鳙,它们全部来自有生产资质的原种繁殖场,经检验检疫合格,无病害,无禁用药物残留。
规定还明确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
放生如何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刘焕章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放生的隐患在于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形成食物竞争。例如引进的美国鮰鱼、杂交鲟等,就会对本地的鲶鱼和鲟鱼生存造成危险,因为原本长江里的中华鲟、长江鲟、白鲟等物种,就已经非常稀少了。现在又面临着外来物种入侵,长江当中纯正的中华鲟、长江鲟、白鲟等种群,也就面临变异的风险,拿巴西龟来说,它喜好吃肉,繁殖力强,存活率高,抢夺食物的能力比任何中国本土龟种都厉害。”
这些外来物种多产于美洲,有的以食用为目的,有的因为观赏价值,被引入国内进行人工繁殖,市民很容易就能买到。但是随意放生可能会带来物种入侵,对本土物种带来不利的影响。外来物种经过侵入、定居、适应和拓展等过程,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导致生态环境变化,使得原有的生态资源不能支持当地物种繁殖,严重的话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崩溃。
“同时有的物种可以直接摄食本土的物种,例如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对本土莲藕、水稻茎、叶的摄食,南美吸甲鲇(清道夫)对本地鱼卵的摄食,成年南美吸甲鲇一天能吃掉3000至5000粒鱼卵,还能大量吞食鱼苗,在国内也没有天敌,很容易在江河中大量繁殖,威胁淡水鱼类的生存。”刘焕章说。
“对本地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巨大,南方的罗非鱼扩散之后,造成水体中其它鱼类绝迹,水体中只单一地剩下罗非鱼。另外,有的时候也会带来社会恐
慌,例如,广西曾经有人往河里放了观赏的食人鱼,就造成了很大的恐慌。”
生物入侵对经济、生态与社会的严重影响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何科学放生?
市民随意放生,“善意”的放生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而且近年呈增多趋势,须防患于未然。而且市民放生多是个人行为,没有固定地点,常趁人不备进行,只能通过劝阻引导教育等方式。对于如何科学放生,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焕章说:“最好不要随意放生水生生物。如果有些出于宗教的原因,最好是放本地的物种。相关部门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教育老百姓认识一些常见的外来种,并且不要放生。也可以做一些宣传工作,发现有放生外来种时,及时宣传、教育。如果老百姓有家养的水生生物要处理,最好是转赠他人或水族馆,而不要随意放生。”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当中对单位和个人进行放生活动有明确要求,应当提前15日向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增殖放流的种类、数量、规格、时间和地点等事项,接受监督检查。
由于该规定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所以监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市民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进行善意的放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