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看台
文·高皓亮
“农科院的专家说了,冬闲田里种上紫云英,能吸收地里残留的肥料,对明年的水稻有好处。”晚稻刚刚收完,69岁的江西省南昌县向塘镇礼坊村村民李美财在自家的稻田里播撒了紫云英种子。
李美财家的稻田位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鄱阳湖平原稻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的试验示范基地。今年3月这个项目实施以后,李美财才知道,原来田里排出的水里还有很多残留的氮、磷肥料。“这些肥料不仅白白浪费,还会污染鄱阳湖的水。”
“农药化肥残留、农村生活污水等农业面源污染,是鄱阳湖区涉及面积最广、危害最大、治理最难的生态难题。”江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徐昌旭告诉记者,在沿鄱阳湖地区推广污染防控型种植业生产关键技术、畜禽污染物负荷削减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将有效减轻农业种植、生产排放的污水对鄱阳湖的污染。
种了大半辈子田的李美财,今年跟着科技人员重新学起了种田。和往年相比,李美财用猪粪替代了20%的化肥,在施肥方式上减少了分蘖肥的比例,将30%左右的肥料后移作穗肥。“化肥用量减少了将近三成,产量反倒增加了。”今年李美财家的晚稻亩均近900斤,比去年增加了50余斤。
稻田旁的沟渠边上,半米高的香根草迎风摇摆。“在稻田沟渠两边种植香根草,能有效吸附降解农田排放污水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同时还能吸引二化螟虫在叶子上产卵,减少稻田病虫灾害。”项目工作人员钱银飞介绍。
顺着稻田沟渠靠近池塘入水口,大片的莲藕已到成熟季节,一簇簇茭白钻出了水面。项目组工作人员实验发现,莲藕、茭白等植物和香根草一样,具有较强的截污净水作用。“这些植物可有效拦截农田排放污水中的氨氮成分,防止池塘水中氨氮浓度过高影响鱼类生长。”钱银飞说。
靠近水塘边上的一座养猪场内,村民饶元平正忙着清理猪圈。记者看到,猪场的猪粪先流经酸化池到沼气池再到沉淀池,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再进入梯级人工湿地层层净化,最后注入猪场旁边的水塘。“以前,我们都是不作处理就把猪场的废弃物直接排到水塘里去了。”
“这就相当于在农田边上也建起一座座自然污水处理厂,把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截流净化,尽量减少对鄱阳湖的污染排放。”徐昌旭说。
向塘镇只是鄱阳湖沿的岸众多乡镇之一。在九江市庐山区姑塘镇沿湖村,农技人员在农田周围摆挂装有“性诱剂”的方盒,以生物防虫技术吸引灭杀雌虫,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通过埋设收集雨水管道的方式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实验,以确定化肥的最佳搭配比例。
“通过生物防虫技术和平衡施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至少减少20%。”庐山区一位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这意味着从农田排往鄱阳湖的污水中有害成分含量将大大减少。
沿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只是江西用科技手段保护鄱阳湖众多项目中的一个。用科技手段保护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关键在于项目成果的推广和使用。徐昌旭说,要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需要科技部门和沿湖地区民众的共同努力。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