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的持续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祖国北方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不久前召开的三北工程统筹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现场会上说,三北工程建设坚持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融为一体,实现了大地增绿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三北工程于1978年启动,建设范围主要是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分八期工程进行。规划力争到205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约15%。
目前,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提高到13.9亿立方米。
今年,适逢三北工程建设35周年,又是国家批准实施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第一年的关键时点。张永利强调,要科学统筹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全力推动三北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生态经济双赢
“以前种洋芋、苞米,每亩地的收入也就几百元,种上果树后不仅生态好了,收入更是以前没法比的。”甘肃省静宁县吴庙村村民吴进军说,自己种苹果已经有15年,现在每亩纯收入近1万元。
静宁县90%以上的面积是山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三北工程启动以来,静宁县充分发挥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的有利条件,按照山腰梯田发展苹果经济林的思路,发展生态民生林业。
近年来,三北工程在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用型林种树种,积极开展林业多种经营,着力推进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渭河、汾河、泾河流域,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150多万公顷,年产果品1200多万吨,接近全国产量的二分之一。
张永利说,目前,特色林果基地初具规模,在黄土高原、新疆绿洲、燕山山地建成了三大特色林果产业带,面积达到400多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3600多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产值达到537亿元以上。
兴林富民统一
“三北工程为我国生态改善和民生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离不开工程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三次飞跃。” 张永利介绍,三北工程建设之初,三北地区的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流沙吞噬农田、牧场、村镇触目惊心,掩埋公路、铁路、水利设施惨不忍睹,黄土高原年流失水土资源5亿多吨,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致使黄河泥沙俱下,多处形成“悬河”。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风沙危害加剧、水土流失扩展的态势,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三北工程将建设“大型防护林体系”确立为指导思想,采取以人工修复为主的措施,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这一时期工程建设中防护林的比重达70%左右。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三北工程原有的建设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这时候,三北工程确立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林业发家致富的功能,在重点适宜区初步建成了一批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饲料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这一时期,经济林比重由工程建设初期的5%提高到25%左右。
近年来,三北工程又及时调整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线,统筹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的指导思想,实行生态基地、产业基地建设与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呈现出生态与民生相融合、兴林与富民相统一、山沙增绿和身边造景相呼应的工程建设新格局。
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仅东北三省林下经济总产值已达965.4亿元。并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森林观光、生态疗养、游憩休闲等服务业,年接待游客近亿人次。
建设任重道远
经过三北工程建设,三北地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工程区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三北地区仍是我国林草植被最短缺、生态状况最脆弱的地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43.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8.5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3%和39%,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依然是三北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
张永利说,三北防护林建设是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的原则推进的。如今,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基本完成造林,剩下的大多数地方条件较差,环境恶劣,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规划到2020年,工程区需完成造林1647.3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98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2.27个百分点。与前四期工程相比,五期工程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三北工程是我国政府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生态工程,也是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张永利强调,加强三北五期工程建设,一方面,要把三北工程建设置于坚守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的大局去统筹谋划,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各种社会主体参与三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林产品,推动工程建设由传统模式向标准化生产转变。
同时,要强化科技支撑,抓好不同类型区生态恢复模式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行科研院所与企业、农户联姻,做到强强联合、院地合作、产学研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促进绿色增长,提升民生福祉,全力推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