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医疗所集结待命 |
紧急转运伤员 |
西南医院政委韦邦福率队深入高原部队送医送药送健康 |
西南医院院长郭继卫率队奔赴革命老区慰问老红军 |
野战医疗所所长、副院长姬军生在芦山抗震救灾一线 |
野战条件下手术治疗争分夺秒 |
“合作精神-2012”中澳新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演练现场 |
奔赴4·20芦山抗震救灾一线 |
中澳新联合军演前三方桌面推演 |
中秘两军联演联训,协同组织 |
中秘两军联演联训,初检伤员 |
中秘两军联演联训,转运后送 |
圆满完成神舟10号飞船发射医疗保障任务 |
常年训练不间断 |
转运伤员 |
诊治病情 |
分类后送 |
学术讲座 |
野战医疗所展开全景 |
阴雨绵绵、战车隆隆、硝烟弥漫……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进入白热化,我先头部队受敌攻击,伤员被紧急后送。
一声令下,短短30多分钟,复杂陌生地域,一座拥有19顶医疗帐篷、100张床位的野战数字化医院拔地而起,野战手术车、野战快速检验车、野战X线诊断车、远程会诊车等现代化军事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绿军装、白大褂奔波不停。分类后送组将伤员送达,术前准备组成员快速进行伤员检查、伤情评估,联系急诊检验、备血、急诊B超……无影灯下,麻醉师、主刀、助手、巡回护士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麻醉、消毒、切开、清创、止血、缝合,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伤员被顺利救治!
这是9月8日全军机动卫勤力量评估调研专家组视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野战医疗所全员、全装、全要素、全过程展开情况的一个剪影。
总结会上,专家组组长、总后卫生部医疗局副局长张疆高兴地指出,西南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建设是他们所检查单位里最标准、最规范的,拉动演习真实感最强,档案资料最全面,队员综合素质最强,座谈会沟通最深入、收获最大的,“这里的队员已经不仅仅是一名卫勤队员,而是一个个经验丰富的卫勤专家!”
“七个最”是对该院机动卫勤力量的高度褒奖,更是对长期奋战在打仗前沿的医护人员们的高度评价!
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到芦山抗震救灾;从神舟系列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应急医疗保障后备力量,到参加全军首批“蓝天医疗队”集训;从“和平天使—2010”中秘联合作业任务,到“合作精神—2012”中澳新联合演练……该院的红十字旗帜高高飘扬在多样化救援和演练现场,展示着中国军医精湛的技艺,堪称卫勤铁军!
对此,该院院长郭继卫、政委韦邦福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保障力就是战斗力,卫勤战备工作始终是医院建设发展的龙头。在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组织领导下,机动卫勤分队积极开展标准化、信息化、实战化训练,建成了一支业务水平高、心理素质好、独立救治能力强、实战经验足的卫勤队伍,没有愧对军委总部首长对大学‘浓烈的火药味和枪炮声’的赞誉。成立7年来,这支队伍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战斗力,成为我军军事卫勤力量的‘国际队’,为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作出了应有贡献。”
前瞻谋划 军事卫勤走在第一方阵
8月1日,由全军各医疗单位抽组的我军首支“蓝天医疗队”组建完成,在海军某训练基地正式开始集训,该院机动卫勤分队有3名队员参加。这支医疗队是我军卫勤保障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旨在利用直升机快速投送空降救护,打造一支能够适应多种复杂环境,快速到达指定地域并能有效救治伤员的医疗力量。
野战急救知识、野外生存知识、手枪实弹射击、机滑降、伞降训练……一个多月里,3名队员完成了从白衣战士到特战队员的蜕变!
看到队员们快速成长,该院院长郭继卫欣喜不已。作为该院野战医疗所的创建人之一、首任所长,他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
2006年,根据上级要求,该院机动卫勤分队在原有卫勤力量基础上正式成立,并正式列编。该院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院长、政委任组长,以分管院领导为副组长,全体常委为成员的卫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卫勤工作的整体建设和总体指挥,为分队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为了提高机动卫勤分队的执行力,该院还成立了负责专管卫勤建设的卫勤办公室,这也是军医大学中的第一个卫勤办公室。
“姓军为战,保障打赢,是军队医院使命所在、职责所系。这些年,医院在三医大党委领导下,紧紧扭住强军目标的根本要求,坚决把思想放在‘能打仗、打胜仗’上,教育官兵‘学好本领、好上战场’。组建机动卫勤分队的过程中,院党委高度重视,为分队建设扫除了一切障碍,确保了快速组建,快速形成战斗力。”政委韦邦福说。
他们按照政治合格、技术过硬、身体素质良好的要求,迅速组建了以45岁以下人员为主构成的分队。这支分队以野战医疗所为核心,包括一个烧伤专科手术队、一个泌尿专科手术队和一个综合医疗组。目前,该院已建成以“一所、一站、两队、一组”(野战医疗所、解放军重庆血站、烧伤专科手术队、泌尿外科手术队、综合医疗组)为主体的机动卫勤分队,建成了集“三室一库”和模拟培训中心为一体的卫勤指挥训练中心。
回想成立之初,这支分队几乎白手起家。人员齐了,可装备却还没到位。他们定下“宁肯人等装备,不能让装备等人”的思路,在院党委的支持和协调下,开始了装备筹集。没有机动车辆,他们与驻地部队协商借用;没有医疗设备,他们从医院常规医疗设备中协调;没有相应的野战装备,他们自主研发了带定位导航的野战救护摩托;没有训练场地,医院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全军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备最先进的战伤救治模拟培训中心……
记者看到,一个“小小”的野战医疗所,竟然包括了指挥组、医疗组、手术组、分类后送组、防疫洗消组、医技保障组、生活保障组等一系列机构,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当年6月,一场以高技术条件下山地进攻作战为背景,代号为“概念06”的野战医疗所卫勤演习打响,这也是该院机动卫勤分队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全员、全装、全要素的实战演习。
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在对敌应急作战中,我先头部队被敌强大火力压制受挫,出现战斗减员,伤员情况危急。随即,野战医疗所迅速成立,下设分类后送组、常规武器组、高新武器组、手术组等9个组,并迅速出动,止血、包扎,一切有条不紊。救护车、野战救护摩托载着伤员在炮火中穿梭。该院自主研发的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也首次登台亮相,大幅提高了救治效率。
这次演习以常规流程与模拟创新流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演练了卫勤的基本流程。同时,还演练了战时思想政治工作、高新技术武器伤诊断与救治、重症模拟伤员救治和模拟培训、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等特色内容。
何谓“概念”?
郭继卫解释道:“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多样化军事任务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增加。特别是高技术战争发展日新月异,野战医疗所的定位和职能应该突破传统的观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前瞻。这次演习就是要创造一种‘概念’,并对其逐渐研究、应用。这也是全军第一次以‘概念’命名的演习。”
例如,高新技术武器破坏作用和杀伤力巨大,致伤原因复杂,治疗困难,直接导致军事医学发展格局的改变。因此,如何加强对高新技术武器损伤防护、在第一时间对伤员进行快速诊断和救治,从而掌握敌方使用的证据,并改进现有的卫勤保障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此次演习中,该院野战医疗所做了积极探索,最终确定了8种高新技术武器伤进行伤情模拟和救治训练,提高了队员对高新技术武器损伤的认识,初步掌握了诊断和救治原则,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标准源自于该院长期以来积累的丰富的军事卫勤经验。早在机动卫勤分队组建前后,他们就针对现在卫勤保障的发展进行了多次训练,参加海训就是其一。
众所周知,我国的领土主权利益争端和军事战略的重点大多聚焦海上。同时,陆海联合是现代战争基本作战样式之一,因此陆海联合卫勤保障教育训练成为他们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他们先后参加了北海舰队和南海舰队的相关训练,成为最早参加海训的内陆军队医院。
“扎实的军事卫勤技能和前瞻性的训练,让我们得以在组建机动卫勤分队后,快速形成战斗力,并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可以说,直到现在医院的卫勤训练仍然没有离开最初设置的框架。”该院副院长、野战医疗所所长姬军生说。
真打实备 面对重大任务从容不迫
2007年9月21日8时30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野战医疗所100余名队员紧急出动。短短50分钟后,原本车来人往、建筑复杂的该院广场上,一顶顶绿色的红十字帐篷拔地而起,一座拥有100张床位、现代化设置完备的野战医院展开完毕。这所野战医院开设了包括指挥组、分类后送组、重伤组、轻伤组、高新武器伤室、医疗保障组和手术组等多个组室,动用了100余件装备和包括手术车、远程会诊车及救护车在内的10余台车辆,部署了包括所内有线无线通信信息平台和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内的数字化信息保障系统。
紧接着,队员们全面演练了野战医疗所指挥流程和救治流程,重点演练了包括处置破片伤、烧冲复合伤、高新武器伤等共26名伤员的救治,快速实现“所内通”及电磁压制后的再通信息保障、远程医疗救援以及常规的救护流程等4个科目。
这就是代号为“使命07”的野战医疗所城市环境快速部署展开卫勤演练。50分钟前,前来观摩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刚刚经过这个熙熙攘攘的广场。50分钟后,座谈完毕下楼的领导和专家看到一座野战医院拔地而起,大吃一惊,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这个精心设置的环节,很多人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机械化时代的战争以线性推进为主,决战多在野外环境。而信息化战争改变了这些特点,精确打击能力、兵力投送能力、基于效果作战的指导思想以及“斩首”战斗方式等已将战争大量引入城市。二战期间欧洲战场有40%的战斗发生在城镇之中,而伊拉克战争中90%以上的作战任务是在城市中完成的。在恐怖主义猖獗的情况下,反恐作战更是和城市作战密不可分。正因如此,野战医院可能在城市的废墟中见缝插针地建起。
记者了解到,这次野战医疗所在城市环境快速部署展开,是在充分研究现代战争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在全军范围内首次进行的尝试和探索。如今,该院已经能够在一小时内,在重庆主城区的任何地方展开一座功能完备的野战医院。
还是2007年,该院组织完成了“使命07”野战医疗所野外环境卫勤演练,动用了卫生装备和车辆300余台件。整个演练历时72小时,是野战医疗所成立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全装备、全要素、全过程的拉动演练。演练评估小组认为,经过两年的建设训练,野战医疗所从人员装备、方案预案到卫勤指挥、野战生存各方面,实现了保障要素的有机整合,达到了不经临战训练直接投入实战保障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这支分队按照医院ISO9000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要求,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思路,制定了完备的训练和实战流程,实现了“训战研一体化”的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和实战模式。
在此基础上,他们坚持卫勤保障训练必须实现训练到野外、保障到现场的目标,把队伍拉进各种复杂地域苦练卫勤保障本领。他们制定严格的体能训练计划,要求医护人员做到先过体能关,后上手术台。组织医务人员下连当兵,进行战术训练,使之成为具备实战能力的保障员和战斗员。他们围绕基础理论、体能训练、人装合训等课目,集中组织卫勤分队人员深入作战部队进行野战适应性训练。结合对接保障任务,有针对性地从难从严进行战救技能、人装合训、体能心理训练和实战条件下的模拟卫勤保障演练,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为确保齐装满员,他们按不少于1∶1.5的比例进行人员抽组,分队成员骨干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主要人员都是硕士、博士。为了保证救援的高效率,他们还对队员们进行了一专多能的“通科”培训,绝大多数队员都能同时胜任几个岗位。
天崩地裂何所惧,白衣战士当先锋。有了坚实的训练基础,该院机动卫勤分队可以应对各种艰巨任务。
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严重低温冰冻灾害,该院于大年三十组建医疗队紧急奔赴贵州重灾区,共巡诊灾区医院重症伤病员30余人,向灾区群众及救灾官兵宣讲冰冻雪灾防治知识,向灾区捐献药品物资10万元,受到当地政府和救灾部队的一致好评。
2008年“3·14”事件后,该院派出由呼吸、心内、骨科等11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最先进藏,进行维稳医疗保健工作,向帮带医院捐赠医疗仪器设备、药品、书籍等20余万元,下基层部队巡诊600余人次,得到西藏军区领导和帮扶部队的赞誉。
……
汶川抗震救灾更是成为该院机动卫勤分队建设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瞬间波及大半个中国。接到上级命令后,半小时内,机动卫勤分队在战备库集结完毕!1小时内完成启封野战卫勤车辆、装备准备及救护车、运输车准备!
当天23时30分,该院从机动卫勤分队中抽组的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迅速向灾区开进。次日6时20分,抵达德阳市人民医院。医院房屋损毁,只有不到20%手术条件。在医院的废墟上,医疗队迅速搭建起野战医院,救援立即就地展开。
第1天:迅速与医院建立联合指挥部,将医疗队员分组,对800余名伤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同时建立入院分类、急诊手术、诊室现场清理创面三个快速通道,创造了在紧急情况下一天开展106台手术的记录。
第2天:突击处理有生命危险的危重伤员,定点带面查房,既承担手术又参与科室医疗管理,使全院救治工作逐渐有条不紊。
第3天:提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综合措施,防止特殊感染爆发流行带来灾难性后果;拓展手术力量,强化手术高通量;整合医学资源、管理要素和社会爱心力量,加强院内防疫、秩序、安全与效率。
“尽一切可能抢救伤员!绝不能让一个伤员被死神夺走!”
作为首支突进震中映秀的医疗队,这是西南医院对灾区人民的庄严承诺。
15日20时30分,西南医院两支医疗队在映秀汇合。他们连夜召开了领导及骨干会议,成立了第三军医大学映秀抗震救灾医疗所,下设10个小组,明确分工,划定责任,扩大救治规模和范围。
为了让更多的伤员活下来,医疗所加大现场救治力度。大家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冒着被砸伤、砸死的危险,紧紧跟随搜救队,积极实施现场救援。只要搜救队一打开搜救窗口,他们就钻进垮塌的房屋,从“救命窗口”给被困人员送进食物、饮料。当伤员被救出,他们总是首先冲上前去,查看伤情、建立静脉通道、清创、止血、包扎、导尿。
为了救被埋68小时的小学生张春梅,护士长鲜继淑10多个小时守候在她身旁,在极其狭窄的空间里,给她补充能量,并不断安慰和鼓励她;为了救出被埋140多个小时的一名伤员,杨占宇教授数次钻入废墟近4米深的地方,了解被埋人员的伤情,进行安慰和心理疏导。
为了给伤员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医疗队搭建了3顶帐篷作为临时病房。虽然病房里只有3张桌子、2只凳子,以及一些急救药品和设备,但在一片废墟的映秀镇却像几座巨大的灯塔,为生命指出复苏的方向。事实上,就是靠着这些简单的药品和设备,医疗队硬是在同死神的争夺战中,一次次把病人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到临时病房的伤员几乎都是被困100小时以上、病情瞬息万变的极危重病人。当受困102小时的女孩尚婷被送到病房的时候,值班的医护人员都禁不住哭了。这位年仅10岁的小女孩,双腿严重挤压伤,左眼失明,处于严重的感染性休克状态。周娅颖和彭丽娟两位护士轮流守护在她的担架前,打着手电输液、测血压、计尿量,仔细观察意识、呼吸。没有多余的听诊器,彭丽娟就一直把手搭在尚婷的手上,感受着尚婷生命的搏动。
在这样的病房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感动,每个医疗队员都像一盏灯,用心血和汗水点燃自己,用救死扶伤的精神光芒为伤者照亮希望之路:接诊的极危重症伤员,无论进来时如何凶险,经过全力救治,最后都平稳地送上直升飞机,运送到后方医院。
在映秀镇大本营,医疗队把救治范围扩大到四周散落的十几个村组。这些村组近的离镇中心几公里,远的几十公里。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泥,大部分村庄连飞机都无法进入,受灾群众只能依靠人工救援。医疗队每日派出一至两个小组,到这些村组巡诊。巡诊队员们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只要哪里有行动不便的受伤灾民,他们就会将药物、食品送到伤员面前。
西南医院映秀两支医疗队,共救治地震伤员2442人,手术85台,直升机转运危重伤员502人,创造了无一人死亡的生命奇迹。当地人民群众夸他们是“老百姓的生命守护神”。
……
整个汶川抗震救灾中,这支医疗队在前方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个到达德阳灾区,第一个突进震中映秀,第一个救治被埋废墟时间最长的伤员,第一个跨省转运批量伤员,第一个接受灾区伤员救治任务;后方实现了四个无:即无并发症、无截肢、无死亡、无感染的最佳救护效果。全院官兵先后救治伤员5300余人,手术365台,空中转运502人,抢救被埋超过100小时的伤员7人,收治伤员178人,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摸索总结 军事卫勤能力大幅提高
开县油田井喷、江北天源化工厂氯气泄漏、渝北区森林火灾、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城口喷炉钢水烫伤、成都公交车燃爆、贵州瓦斯爆炸、南方低温冰冻灾害……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院党委措施得力,抽组了一批又一批骨干力量紧急驰援,红色军医的爱民观念得到充分彰显,白衣战士的精湛技术得到广泛肯定,机动卫勤分队的综合保障能力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然而,汶川抗震救灾也暴露出该院机动卫勤分队的一些薄弱环节。如经验不足,对恶劣形势的判断不足,对地震伤等其他多样化任务中可能会碰到的伤类规律掌握不足,缺乏救治经验,以及通讯手段亟待改善,等等。
救灾结束后,该院经过总结、思考和研究,开展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应对策略的研究,并调整了应对不同情况的预案。
结合卫勤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该院制定了我军第一套野战医疗所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优化了人员编组、职责分工、物资编配、布局规范、工作流程和内外协同,解决了批量伤病员救治效率与能力问题,为基地化训练提供了基本规范。设置了伤病员标准化医疗处置案例库,编写了25类300例伤病员标准化医疗处置案例库,创造出近似实战条件下的战伤救治需求,为参训人员熟悉战伤救治程序提供了有效范例。
他们还创设了逼真的“战场”环境,按照野战医疗所布局科学设置训练场地,使队员们在贴近实战的训练环境中进行勤务、技术与装备相结合的专项训练。加强了高新武器伤类救治、野战条件模拟救治、医疗所机动救护等内容的训练,熟悉野战医疗所平转战流程,通过标准化运行程序提升救治效率,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同时,他们根据不同任务条件,依托不同专业领域,对未来多样化军事任务进行预研、分类,推进了野战医疗所模块化管理。遇到不同情况,直接将相应模块抽组、拉动,极大提高了机动性。
2010年4月28日,为检验前期训练成果,该院与重庆市卫生局、重庆市应急办联合组织了“使命10”军地联合应急医疗保障演习。
演习以重庆市某县遭受里氏7.0级强烈地震为背景,震中某化工厂出现房屋倒塌、设施损坏……在演习现场,随着尖利的警报声刺破长空,身着迷彩服全副武装的医疗队员迅速由四面八方向指定区域集结。十余分钟后,一辆辆满载着医疗装备的车辆,由战备仓库快速驶出……1小时后,一个占地1万余平米、可同时收治100名以上伤员的野战医疗所,在西南某重镇市区广场展开。
这次演习不仅演练了野战医疗所的工作流程,更进行了军地联合救治批量伤员、远程会诊伤员、化学物污染区伤员抢救等以前未涉及的科目。特别是,这次演习集中展现了自汶川抗震救灾后总结和完善的新内容。
新的完善和改进还在继续:2012年,他们调整了机动卫勤分队的力量构成,修订了53种战备计划方案;2013年,他们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导,针对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型开展了训练和演练;结合实战化卫勤保障需求,在赴南京军区总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武汉总医院和空军某师调研的基础上,修订了应急作战卫勤保障计划、人员抽组方案、收拢方案、铁路运输方案等战备方案。
记者看到,他们积极发挥具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特色的“训研战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了模拟训练、基地化训练、虚拟演练,突破关键技术,掌握先进手段,形成了新的保障优势,打造了一支全军一流的“实战型、全能型、快反型”的机动卫勤力量队伍。
2013年4月20日,又一个无法忘却的日子。8时02分,距汶川仅85公里的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一场抗震救灾主动战在该院迅速打响!
11时整,在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和第三军医大学党委的指示下,该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第一批先遣队伍6台车辆34名医疗队员紧急驰援灾区!20时,先遣队伍经过长途跋涉,顺利抵达芦山县,成为全国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外省医疗救援队!
顾不上疲惫和饥饿,医疗队就地扎营,芦山县体育馆背后的空地上迅速矗立起有50张床位的野战医院。随即,医疗队员们应用野战救援模式开展大规模、大批量伤员救治工作,采取快速检伤分类、建立军地协调指挥机制和合理分工等措施,将医疗力量进行了有效整合,将平时所训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记者了解到,此次派出的医疗队共由57人组成,其中有23名队员参加过汶川、玉树等抗震救灾医疗救援行动。除此,还有3名队员参加过国际救援演练。
与此同时,一场高水平、高技术的救治和高科技装备展示同步进行,将因伤致死、因伤致残人数降到极致,将救治效能发挥到极致!
通过远程会诊车,医疗队与后方专家协同救治重伤员,进行救灾专业知识培训;野战手术车可同时进行2台手术,一天之内最大手术量最多可以达到50台,可完全满足野战条件下的手术需求;全军首台投入抗震救灾的野战检验车,将常规的干化学分析技术、干式免疫分析技术、微量毛细管分析技术等快速检验新技术通过车载实验室实现,使抗震救灾现场诊断由以往依靠经验判断转向精确的科学诊断。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这支医疗队连续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支集结完毕、随时待命的医疗队,第一支有国外救援经验的医疗队,第一支高科技装备最精良齐全的医疗队,第一支抵达震中的外省医疗队,第一支拥有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经验丰富的医疗队,第一支开展省外远程医疗会诊的医疗队……
“近年来,我们对军事卫勤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运用做了大量研究,并通过参加的历次重大行动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卫勤应急预案、方案和备案。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相比,我们这次的反应更加有力、有序、有效,技术和装备更加精良,是卫勤训练精华的全面、完美的展现,将灾害救援效能发挥到了极致。”该院政委韦邦福说。
跨出国门 红色军医扬威世界卫勤战场
“南太频传海啸狂,神兵天降救援忙。艺精语畅展奇技,疑是华佗飞大洋。”这是“合作精神—2012”中澳新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演练中,中方观摩团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任海泉中将看完演习后,对中方医疗分队的出色表现深感欣慰,即兴写下的一首小诗。
这支中方医疗分队主要由该院机动卫勤分队抽组而成,代表我军卫勤力量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联合演练。
“合作精神—2012”联合演练想定某太平洋岛国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大量房屋设施损毁和人员伤亡,应该国政府请求,中、澳、新三国军方派出医疗救援队赴灾区联合开展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在桌面推演阶段,进行到士气激励和疲劳管理时,中方医疗分队队员、该院机动卫勤分队队员游建平列举了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的案例。澳方主持人在听到汶川地震中我军使用远程视频通讯系统与家人视频通话时,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她充分认同家庭和家人的支持会大大提高医疗分队的士气,全场参演人员对此给予了热烈掌声。
当地时间2012年10月31日,演练进入到实兵阶段。
病房中,一名左臂被多片碎玻璃扎伤的“患者”身体和心理遭受了极大创伤,情绪十分烦躁。这在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十分常见,也是较难处置的情况。中方医疗人员一边为伤者清除玻璃碎片、处理伤口,一边用流利的英语与伤员亲切交谈,平复了患者的紧张情绪,顺利完成了急救任务。
记者了解到,这次演练探索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军事合作的有效形式,为更广阔深入的务实合作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我军历史上的五个第一——
第一次与多个西方发达国家举行联合卫勤演练,第一次在西方国家本土举行联合演练,第一次开展三国人道主义救援实兵演练,第一次组织多方医疗队深度混编联合演练,第一次在演练中运用高仿真的模拟人实施外伤救治手术。
为了圆满完成此次国际任务,中方医疗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训练标准不打折扣、不搞变通。澳方没有详细的演练预案,医疗队就自己研究,准备了多套方案。洪水灾害人道主义国际救援活动没有现成教材,他们就组织队员广泛收集资料,自行编写训练手册。为了提升队员的军人素养,他们特别邀请军事体育教员带队组织军训,规范队列动作,使全队人员形象气质获得明显提升。为了营造逼真环境,医疗队员们自己动手架设了两顶医疗帐篷,一顶是战伤综合救治通用帐篷,一顶是手术帐篷。实兵演练内容就是在这里进行模拟训练,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外事、中外卫勤体系、中外医学救援体系等相关领域的训练,为联合演练顺利开展打下扎实基础。
这次联合演练也是该院继“和平天使—2010”“和谐使命—2011”后,再次整建制出国执行任务,标志着该院卫勤力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卫勤保障力生成模式凸显重大转变。
2010年,该院机动卫勤分队远赴南美,执行“和平天使—2010”中国与秘鲁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作业任务。在秘期间,医疗队按计划完成了学术交流、装备教学、联合训练、医疗救援演习、医疗服务等多项作业,受到了秘鲁军方的高度赞扬。除圆满完成演练任务,医疗队还为秘鲁平民开展免费医疗服务4176人次,手术26台,与当地群众结下了一份超越国界的深厚情谊。这是我军首次与拉美国家举行联合军事行动,探索了我国军事装备援助的新模式,丰富了我国军事外交的内容和形式,增加了我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
时任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在现场视察时称赞“演习非常成功、非常精彩、非常满意”。总后卫生部领导称赞:“医疗队员不辱使命,19天横跨三大洲、行程4万公里,以精湛的技术、过硬的作风、热忱的服务和严明的纪律,充分展示了我军的光辉形象!”
荣誉的背后,是艰苦的磨砺和辛勤的耕耘。
该院机动卫勤分队积极开展综合演习,先后组织了全员、全装、全要素的城市环境和野外环境下野战医疗所快速部署展开卫勤演习、军地联合应急医疗保障演习,以及学校“猎豹”系列军事医学综合演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演习等活动,有效提高了野战医疗所快速展开、高效运转的能力。
为能更好地适应实战要求,该院还组织人员到成都军区、南京军区考察学习,多次参加和观摩重大军事演习,了解一线需求,共同完善战备预案。与沿海某场站的保障任务对接,联合制订了战时保障预案,有针对性地从难从严进行战救技能、人装合训、体能心理训练和实战条件下的模拟卫勤保障演练,确保一声令下,就能“拉得出、展得开、救得下、治得好”。
该院政委韦邦福深有感触地说:“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姓军为战,大力弘扬红色军医文化,坚持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龙头,不断提高体系作战卫勤保障能力,推进卫勤保障力生成模式逐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由‘任务型’向‘能力型’转变,提高了卫勤保障的质量和效能。”
完备的预案、扎实的训练、优秀的素质和过硬的技能,使这支机动卫勤分队成为历次我军执行国际任务的首选,成为一支国际化人道主义灾害救援力量!
研训一体 推进前沿技术率先应用
伤员从进到野战医院开始到救治处理以及用药、检验等环节都要经过野战医疗信息系统处理。伤员配戴的腕带条码上记录了所有相关信息,当送到下一个流程处理室时,只需扫描条码,就可调出伤员的全部资料,并可在上面继续补录处理的相关信息和意见,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
这是全军机动卫勤力量评估调研专家组视察该院野战医疗所全员、全装、全要素、全过程演练中的一个细节。
信息化技术的充分应用,是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之一。战争形态的改变给野战医疗所的保障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战时卫勤保障难度高、时效性强,在频繁机动中要完成大批伤员救治和疾病防治,并同时管理所内各类错综复杂的信息。
为此,该院自主研发了这套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囊括了医疗管理、药品管理、后勤物资管理、伤员管理、战时指挥、后送管理等等,伤员流实现了从电子伤票到电子后送文书的全流程数字化运行,实现了野战条件下的全数字化指挥,特别是界面操作简单,给野战条件下的操作带来了便利。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的建立,无论是在指挥通讯、物资管理还是在病员病历方面,都更加规范,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
如今,小到通讯设备的临时搭建、收治床位的合理设计,大到野战医疗所的信息流通链条、功能齐全的手术室、医技保障组室,高科技和各种创新在该院机动卫勤分队的拉动和演练中无处不在。
“机动卫勤分队应该不仅仅是训练,练出一身臭汗只是对以往模式的重复。只有创新,才能推动野战医疗不断向前。医院应该结合医教研平台,以未来军事战争形式的演变为依据,对这些问题进行预研,并最终反馈到卫勤保障中。”院长郭继卫对此有着深刻理解,“目前,野战医疗所正面临从‘任务型’向‘能力型’的转变,正在推进‘研究型建所’进程。立足于新军事变革,就应该从‘我能干什么’和‘我该干什么’,向今后‘可能有什么’和‘总共有什么’转变。”
拿“概念06”来说,最初提出高新技术武器伤的诊断与救治时,没有几个人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这次演习却给全院科研人员上了一课。随后的日子里,围绕高新技术武器伤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并屡获军事科技进步奖。
汶川抗震救灾之后,围绕救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院科研人员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研攻关热潮。该院及时组织抗震救灾医疗队员及相关专科的专家教授,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自然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现场救治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筛选出一批,如“重大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中后勤物资保障模式研究”“重大突发事件后心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批量伤员远程转运救援流程及分类标识研究”“多样化军事行动军地联合救治模式研究”“挤压伤及挤压综合征的规范化现场急救”等课题。
“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特色就是军事医学。对于我们来说,就要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走需求牵引、科技先行、理论创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积极开展卫勤保障方式的改革,用科技为军事卫勤保障任务提供支撑。”该院副院长、野战医疗所所长姬军生说。
该院加大临床创新投入,设立军事医学专项基金,坚持军事医学从基础至临床至战场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烧伤医学、军事检验医学、新概念武器医学防护等3个研究方向,促进军事医学优势发展战略,并迅速转化为实战保障力;打造核心技术实力,先后创建生物医学工程物理交叉实验室、全军首个野战创伤护理训练基地及野战救护训练体系等,并从传统的3大技术领域,发展形成了包括创烧伤及危急重症救治、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病等在内的8大临床优势领域,一大批创新型科研骨干脱颖而出。
现代战争中,战创伤严重开放性骨折、骨缺损的发生率高达60%—96%,其中45%为合并严重骨缺损。在临床上各种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骨缺损也十分常见,这类患者骨缺损范围大,常合并感染,临床治疗非常困难,最终常以截肢告终。该院全军骨科中心许建中教授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种具有高成骨活性的抗感染骨修复材料,在快速修复骨缺损的同时治愈局部感染。2008年,“抗感染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与应用”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颅脑战创伤是最常见的战创伤之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为各种损伤之首。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冯华教授立足未来高科技战争,瞄准前沿攻难关,建立了系统的颅脑战创伤动物模型,揭示了多种损伤的新机制,为创伤救治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冯华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制剂“脑伤泰”,应用于临床脑外伤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为颅脑战创伤救治提供了保障。2009年,“颅脑战创伤救治新技术”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
今年,该院又获得了3项军事科技进步奖,都是围绕军事卫勤保障任务展开的。
院长郭继卫针对生物科技的军事运用,阐明了军事“制权”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并建立了“制生权”理论,为新军事变革及国防安全战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泌尿外科主任周占松团队对部队官兵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疼痛机制及治疗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了检测前列腺液中的纳米细菌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的PCR法,研发了四环素联合EDTA栓剂治疗纳米细菌感染引起的前列腺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野战医疗所队员、该院设备科护士长魏静蓉,针对野战医疗机构医疗器材洗消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成功研制出系列清洗消毒关键设备,为我军野战医院(所)洗消装备的改进和更新奠定了基础。成功研制了系列野战车载式灭菌关键设备,构建了具有列装前景的标准化野战医疗器材洗消系统。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军23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并参与了多次应急医疗救援行动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演练。
该院还先后编订了《高新武器伤害救治和防护手册》《烧伤救治手册》等技术指南,有效提高了军事卫勤的科研能力。这些经验和成果率先应用在机动卫勤分队的训练中,确保关键时刻“能打仗、打胜仗”,确保遂行多样化任务时全面过硬!
记者看到,在世界局势沧桑巨变的今天,该院担负建设“打仗卫勤”的历史使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展开迈向更高层次军事卫勤的步伐,铸起军队医疗系统一面响当当的卫勤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