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破解转型之惑:新路子如何换来钱袋子?
——济南市农业科特派的三个故事

    □ 本报通讯员  于 丽  刘 智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传统农业“充饥裹腹”,新兴农业“美容养生”,从低端跃向高端,转型之中的农业需要什么?农民乃至农企需要什么?长久以来,这个问题困惑着一批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的农业从业者。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济南市长清区、章丘市,就科技特派员在破解农业转型困惑中的作用开展采访,从三个科特派的故事中梳理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做法与感悟。

    “红娘”王汉平开药方:一产连四方,各方都受益

    62岁的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汉平退休之后,并没有像同事们那样颐养天年,而是到了百里之外的济南市长清区晒成了“农民”。

    上午的阳光很好,王老顺着上山道路一路走来,偶尔停下来,观察着路边植物的长势:个头最高的是药白菊,开紫色小花的是丹参,栝楼已长得有拳头那么大,知母、白术、桔梗……五年前,王汉平来到长清区马山镇双泉庄村考察,这个半山区的村庄引起了他的兴趣——长清是中医学开山鼻祖扁鹊的故乡,马山又是中药材栝楼之乡,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在中药材的种植上具有先天优势。

    “王教授重新发掘了双泉的价值,并实现了它们利用的最大化。”马山镇党委书记张世忠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

    2008年,种了五十年中草药的马山镇双泉村“三顾茅庐”,将王汉平请到了长清,他们试图让王教授解开困扰当地多年的疑惑:双泉地处山区,一方面是手握“扁鹊诞生地”的金字招牌却无所施展;另一方面,五十年的草药种植经验并没有换来规模和衍生产业,相反有萎缩趋势。

    经过深思熟虑,做了半辈子中医药研究工作、后成为科特派和马山镇中药材种植顾问的王汉平开出了马山发展的两幅药方:一是利用自己的人脉,将山农大技术力量引入双泉,以科技之力擦亮扁鹊故乡的招牌;二是引入大企业,利用市场的力量重新梳理马山的中药产业,亦可通过土地流转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

    接下来的三年,已近耳顺之年的王教授显然“劲儿很大”,不但将山东农业大学引入双泉,建成了全省种植品种最多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山农大中药材示范基地,还牵线将美国上市公司环球药业集团争取到当地。

    “一亩山坡地种庄稼收入也就五六百元,种中草药却能卖4000多元,收入翻了好几番。”当地药农李荣元的这笔账,对应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对双泉庄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评价:这是“一产连四方,各方都受益”的“长清模式”。

    何解?“一产”,即以中药材产业为主线,建立上下延伸的产业链。“四方”,即参与搭建产业链的政府、企业、院校、群众四方主体,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IT男的“茶叶经”:三个“科特派”合唱一出戏

    如果一切顺利,孙庆娜申请的济南市科技特派员证书即将到手,这就意味着济南南湖玉露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叶种植将形成三个“科特派”合唱一出戏的局面。

    “济南竟然也产茶?而且还是生长纬度最高的茶?”还是2012年春天,随着标价2980元/斤的“春茶第一锅”正式上市,南湖玉露也随之进入了新一年的新茶上市期。但很多济南市民并不明白,这土生土长的“济南茶”究竟从何而来?

    “济南产茶不代表整个济南都适合种茶,可能整个济南适合种茶的地方只有长清区万德镇。”南湖玉露副总牛宗江介绍说,万德镇适合茶叶生长主要是得益于泰山余脉的影响,地形四面环山,昼夜的温差比较大,而且土壤的PH值和湿地都适合茶叶的生长。

    2007年,时年47岁的秦旭昌在济南种下第一粒茶种子,此前多年的IT从业经历并不能给他带来种茶上的任何经验。于是200万元投下去,颗粒无收,这位济南市第二批科技特派员交上了昂贵的学费。

    “学费交的不亏,我知道了进入农业必须要因地制宜,要有高科技,与科研院所结合是捷径。”取水,取土,交给山东农业大学化验,以寻找济南最适宜种茶的地区——在济南南部的万德镇,无论是气候还是地质、水分,他找到了最适合的那块地儿。

    “做高科技企业第一要看‘一把手’的魄力,第二要看团队。”创业6年来,牛宗江的这句话经过了实践检验,肩负公司销售重任,打品牌,做市场,这个市场意识敏锐的科特派利用6年时间,将销售业绩由亏损做到盈利几千万。

    “以前种庄稼,这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也就是一千来块钱,现在种茶一年纯收入能达到6千多,加上冬天在茶叶大棚里套种的蔬菜,现在年收入基本上是以前的10倍,而且劳动的强度也被以前轻快了不少。”茶农叶胜利正在自家大棚内干活,“产茶后我们可以直接将茶叶送到村里设的收购点里,价格按市场价定。而且包括开沟、肥料、技术都是公司来负责提供,也能保证咱茶叶的质量。”

    “包技术”是叶胜利的放心所在,也是孙庆娜的工作。这位年轻的南湖玉露茶叶的技术副总正与老板秦旭昌、牛宗江一道筹划着将济南茶叶送出济南,送到全国的蓝图。

    畜牧医生转战黑猪养殖:关键技术解决“更上一层楼”问题

    一身干净的职业装,一副黑框眼镜,当一脸素颜的李少清站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很难将之与身价千万的董事长联系起来。

    2007年,东挪西凑筹到第一笔钱之后,李少清夫妇放弃所从事的畜牧兽医工作,在章丘市相公庄镇租下了场地,开始饲养自己采购来的600头白猪仔。因为行市好,年底一算账,净赚40万。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第二年,她投入了全部家当。

    但盲目自信的后果就是“交学费”。市场和这个30岁的年轻人开了个不小的玩笑:2008年,猪肉行情剧变,饲料价格大幅上涨,李少清把养猪所赚到的钱赔了进去。

    “现在谁都吃得起猪肉,人们最关心的是猪肉的品质,而不是价格。”2009年的一天,山东农大老师的一番话给了李少清灵感,要做就做高端,做有机猪肉,这是受市场行情影响最小的。但转战高端谈何容易,特别是技术方面自己难以搞定。

    黑猪从猪仔的时候就听音乐、玩玩具、游泳、睡席梦思……从60斤以后就开始吃绿色的青储玉米秸秆和苜蓿草。济南市科特派、章丘市畜牧兽医局兽医站站长石传林的适时介入,让李少清的养猪事业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在李少清的绿涧生态园,60斤之前的猪仔被安排在“席梦思”床上,听音乐、玩玩具,而之后,则进入树林散养阶段。其中,“席梦思”是“发明控”石传林带领着大家发明的,就是铺着锯末、糟糠等的发酵床,“这种方法没有污染,不用抗生素,猪仔也不易生病。”

    而树林散养看似简单,内则“包含各种学问”,“比如树与树之间间距多少最适合运动?种什么最利于黑猪生长?”再三实验之后,石传林摸索出来,株高1米左右、高蛋白作物紫花苜蓿最合适。而牧草之间有种上了中药,降低了猪仔的发病几率。

    关键技术解决了,李少清的养猪事业蒸蒸日上。与普通猪肉相比,这种猪肉有着像三文鱼一样的大理石花纹。这种花纹使得肉肥瘦相间,瘦间脂肪率比普通猪肉高出5%,氨基酸含量高出20%。由于质量好,这种土猪,零售均价每公斤100元。

    2010年,李少清夫妇成立了绿·涧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社员110户,注册资金500万元,合作社统一育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保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带动了一大批百姓致富。

    无论是“红娘”王汉平,“发明控”石传林,还是秦旭昌团队,科特派们为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上一层楼”,更是农民和企业往上一跃的强劲推动力。

    2010年,济南市科技局遴选的第一批科特派走向田间地头,此后一茬接一茬,遍布农业领域的科特派已经在农业转型中起到顶梁柱作用。这也给了济南市科技局局长徐群继续将之做下去的信心。今年年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今后三年内将重点实施“1155”农业科技振兴计划,即重点培育10个农业种业企业,扶持创建10个农业科技园区,建设50个农村信息化示范站点,每年选派5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服务,以此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

    现在看来,计划来的正是时候。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