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应急救援应做到预有准备
访武警指挥学院院长肖凤合少将

    □ 张卫平  贾国祥  勾敬铭

    近日,首届国际应急救援研讨活动在武警指挥学院举行。活动期间,笔者就应急救援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武警指挥学院院长肖凤合少将。

    任武警四川总队司令员期间,肖凤合成功指挥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也是第一个进入芦山地震灾区的将军。担任该院院长后,他十分重视抢险救灾学科建设,亲自参与了武警部队抢险救援应急力量建设等问题研究。

    肖凤合表示,武警部队作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使用越来越频繁,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和行动研究,也随之水涨船高。

    他告诉笔者,灾难发生的72小时,被称为黄金救援期。在黄金救援期内将救援分队快速投送到位,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所以,兵力快速投送到位是应急救援的第一要素。灾害发生后,要按照就近用兵、专业用兵、量灾用兵、成建制用兵的原则,属地力量快速反应,专业力量梯次投送,机动力量快速增援。驻灾区部队,要第一时间展开救援。专业力量首先要投送搜救、医疗等专家技术人员,其次投送工程机械操作手等施工作业骨干。机动力量按照就近用兵、量灾用兵、成建制用兵原则,调集灾害发生地周边协作区机动兵力迅速到达灾区,根据灾情实际调集执勤抽组兵力,调集机动部队和其他配属力量紧急驰援灾区。

    实现兵力装备的梯次投送,除采用摩托化、水路和空中立体投送外,还需与地方有关部门密切协同,设置救灾专用通道,优先通行,确保专业力量快速抵达救灾一线。芦山地震后,驻灾区部队1300余名兵力,在2小时内先后赶到9个重灾乡镇展开救援,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肖凤合指出,要实现科学施救、安全施救,在抢险救灾中必须始终把安全防护工作放在首位,在救援力量上,整合军队、武警部队和地方救灾力量,混合编队,发挥优长。同时,搞好安全常识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行动中认真组织现地勘察和安全风险评估,切实提高避险自救能力。

    在他看来,预有准备是快速到位的前提。平日在训练教学保障中,就应该搞好针对性训练和研究,做好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灾难来临后,方能闻风而动,果断出击,成功救援。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肖凤合表示,教研成果和实战接轨,主要包含人才和科研成果两个层面。指挥学院于去年8月成立了抢险救灾教研室,除担负教学任务外,还担负应急救援行动研究。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着“灾怎么救、兵怎么练”的原则,按需求培养。在教员的选用上,实行教官任期制,让基层一线组织过应急救援的指挥官登台授课,同时通过组织教员下部队代职、调研、参与部队应急救援等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上,采用案例教学、现地教学、实战演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学员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能力。在科研上,学院聚焦武警部队抢险救援应急力量建设、武警部队专业应急救援分队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凡有突发事件,学院第一时间派教员参加,收集第一手素材。

    对于此次首届国际应急救援研讨活动在指挥学院举办的最大收获,肖凤合认为,这次研讨活动为增进国际应急救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应急救援的方法手段,探索了新路子,提供了新模式,积累了新经验,对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水平及教学科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