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抗大旱·御高温·防病虫
——湖北省科技抗灾力促秋粮丰收
新华社记者 林 晖 黄 艳

    十月的荆楚大地,满目金黄,稻谷飘香。记者近日跟随农业部秋粮探行团在湖北省采访了解到,虽然该省今年夏季遭遇干旱、高温和病虫“三灾”叠加的严峻形势,但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抗灾,确保了秋粮生产稳定发展。

    集中育秧奠定丰收基础

    在一片金黄的稻田里,监利县福娃公司的集中育秧大棚分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大棚里的育秧架一字排开,每个长宽各1.8米,共有上下五层。监利县农业局副局长李诗信说:“可别小看这小小的育秧架,虽然每个占地面积不到4平方米,但育出的秧苗可以供应一亩半的农田。”

    李诗信介绍,集中育秧减少了农民自家的育秧田,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集中育秧适宜机插,与人工栽插相比,每亩能多插3000至5000穴禾苗,有利于确保苗齐苗壮,提高单位产量。

    对农民来说,集中育秧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监利县黄歇口镇56岁的农民董同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集中育秧、机械播种的费用大概是每亩240元,雇用人力的话每亩要花3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能为他节省数千元的开支。得益于集中育秧,他家今年的水稻根壮苗齐,亩产达1300斤,比人工栽插的稻田高出约200斤。

    今年以来,湖北省把实施水稻集中育秧工程、提高集中育种供苗能力作为挖掘粮食发展潜力的重点工作。省政府将集中育秧任务分解到主产县市,省财政明确连续五年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工厂化育秧,农机购机补贴重点向集中育秧设施设备倾斜。全省共建设大中小型早稻集中育秧基地3004个,早稻集中育秧面积1550万平方米,大田栽插面积216万亩,占全省早稻面积的37%,为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减灾抵御高温干旱

    在江汉平原,农民把三种自然灾害形象地比喻为“三股不正之风”,分别是倒春寒、干热风、寒露风。今年夏天,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水稻就受到干热风的侵害。面对罕见的持续高温晴热天气,湖北省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进行抗灾生产。

    抗旱救灾,水源是关键。湖北省积极调度水库、湖泊水源,组织群众做好塘堰、沟渠的蓄水保水工作,保证抗旱田管用水。监利县四湖总干渠周边的乡镇农民很早就发现,在旱情刚刚抬头的时候,政府就提前从长江往干渠提灌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了随后的抗旱保生产的用水需求。

    在此基础上,湖北省还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努力在调结构、调播期、调模式等方面下工夫。北部的襄阳、随州、荆门等地连续干旱,就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扩种玉米、红薯等耐旱粮食作物;中部的荆州、黄冈等是水稻主产区,采取适当提前播种的方法,让大部分中稻的抽穗扬花期避开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天气;南部的双季稻区则尽量压减直播晚稻,防范寒露风危害。

    根据高温干旱的程度和作物生育进程,农业部门加强了分类指导,及时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抗灾应对措施。如对中稻受旱的地区,组织农民浇好“保胎水”,适时喷洒叶面肥;双季晚稻搞好水肥调控,促进植株分蘖;因旱绝收地块及时调配种子,帮助农民补种改种。

    在抗旱保生产的战役中,一批耐高温性较好的良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湖北省农业厅严格品种审定准入制度,筛选出一大批高产、广适、抗逆性好的水稻品种。今年,广两优香66、扬两优6号等一批耐高温性较好的两系品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为中稻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统防统治力促“虫口夺粮”

    天门市华丰农业合作社是远近闻名的示范社,流转土地达65000亩。今年夏季,当地迁飞性稻飞虱虫害严重,合作社组织社员统一防治,有效抑制了虫害对粮食生产的威胁。

    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说:“像稻飞虱一类的病虫害是迁移性的,你的田打了药他的没打,虫子还会飞回来的。防治病虫害,必须要统防统治。”

    统防统治,即“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农药、统一防治技术”。今年以来,湖北省筹集资金300万元,采购一批先进适用的植保机械免费分发给重点服务组织,努力做到区域间联防联控、区域内统防统治。

    据统计,今年全省专业机防服务组织达2232个,比去年增加600多个,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25%,其中水稻达到36.4%。经过各级农技部门的不懈努力,今年中、晚稻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明显轻于去年。

    目前,湖北秋粮收获已经全面展开。湖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省夏粮和早稻已经丰收,如果秋粮收获期间不遇到大的自然灾害,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突破500亿斤,有望再夺丰收。

    (新华社武汉10月1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