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晓明
9月的大连,天朗气清。下班时刻,熙熙攘攘的人流穿梭在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人们的手袋里,装满了苹果、葡萄、螃蟹、海鱼……他们正享受着秋天的馈赠和喜悦。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享受着一份巨大的喜悦。一个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把他的足迹留在了美丽的大连湾,也把他对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关注和指示,留在了高新区。
一个月后的今天,带着习总书记对国家高新区的期望和巨大能量,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对“高”和“新”这两篇文章进行完善、续写和创新。
跃上“云端”,走向高端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22年的探索、发展,大连高新区已完成了起步阶段的第一次创业和以“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第二次创业。
经过两次创业,大连高新区实现了由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由成本驱动向价值驱动、由引进外包向内生驱动、由政策招商向环境吸引、由自身发展向服务社会的五大转变,其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全国高新区的翘楚。
一条极具特色、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美丽的大连旅顺南路上呈现出来,一个产业知识化、环境生态化、功能现代化的科技新城区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巨大的挑战也高高地站在大连高新区面前:最近几年,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已经遍及国内100多个城市,其中不乏成都、杭州、南京及天津这样有着巨大市场分割能力的城市,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同时,海外的新兴国家也正在成为全球软件外包新的转移地。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总体上升,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日趋增高。特别是高新区软件产业中日系客户比重较大,但近年来日本企业却创新成长乏力,这些都直接冲击到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成长。
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习总书记来到了大连高新区。他说,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高新区既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要择优引入企业和项目,不能装进篮子都是“菜”。
习总书记的讲话让大连高新区的建设者们备受鼓舞,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核心的第三次创业浪潮涌起在大连湾畔。
“人才+金融+科技”,这是大连高新区为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力打出的组合拳。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物联网和云计算、航空航天信息系统、新能源汽车及储能技术、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科技金融等九大特色产业的“联合舰队”则是建设人才特区、辽宁省科技金融示范区和大连市科技创新核心区的重要支撑。
跃上“云端”,走向高端,这是大连高新区打造的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第三次创业,就是对总书记指示的长期落实,就是要把‘高’和‘新’这两篇文章做实、做好。”大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董呈发说,抓住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历史契机,通过强壮特色,创新业态,加速推动高新园区的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型升级。
世界500强企业项目96家,全球前十大软件开发商和前十大服务外包供应商中有7家在大连高新区设有公司,全国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军企业绝大多数都在大连高新区,东软、华信、海辉出口连续7年位居全国三甲。2012年,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45亿元,率先成为全国首个软件和服务外包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从ITO、BPO向KPO、BPM和行业解决方案转变,大连高新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已全面由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向价值驱动转变,使高新区的特色主导产业迅速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端化转型。
大连e港,“智慧”新引擎
自主创新是国家高新区的一面旗帜,而这座东北对外开放最早的港口城市和“闯关东”的移民城市有着“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
以1998年大连软件园奠基为标志,软件和服务外包这一新兴主导产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2005年传统加工业逐步退出,继而以“腾笼换鸟”的方式代之以现代化的“楼宇经济”,2008年抓住“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的契机,2010年瞄准电子商务发展的巨大商机,大连高新区的建设者们紧紧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
深入研判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发展形势、结合大连所处的地缘优势和自身产业发展实际,2010年,“敢闯、敢创”的高新区提出建设“大连e港”,经过两年多的构想、规划和建设,一个以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数据为核心要素的大型高端电子商务平台“大连e港”初见端倪。
这是大连高新区经过制造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两次创业选择后的又一次选择,高新区掀起了第三次创新创业的浪潮。
据有关部门预测,2015年“大连e港”将初见成效,届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将达1800亿元,到2020年,特色产业收入将突破3500亿元,将成为大连创新驱动的核心区和大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引擎。
谈到e港建设,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董呈发说,“大连e港”是大连继海港、空港之后一个以高端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的新“港口”,建成后的“大连e港”,将以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开启新一代商务文化,彻底打破地域限制,最大限度地挖掘背景资源,向国家级和世界级的高端电子商务中心迈进。”
“大连e港”由凌水湾金融总部经济服务港、河口湾信息数据港和小平岛电子商务港组成,规划占地150万平方米,主要采取以电子商务港为平台、以信息数据港为基础、以金融服务港为保障的“一托三”特色集群发展模式规划建设。
在电子商务港,大宗商品交易、IT及信息服务交易、知识产权交易、企业股权交易、文化创意服务交易、零售产品交易、高新技术产品交易形成“七大商务集群”,以此推动“e港”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整体融合功能。
在信息数据港,数据存储、灾备、超算、云计算、通信服务“五大数据中心”,将按照“大数据”的建设理念,通过挖掘和整合数据资源,进行数据分析,为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提供高水平的应用服务。
在金融总部经济服务港,金融投资、金融融资、金融BPO、金融ITO和金融咨询服务 “五大服务平台”,将不断扩大金融后台服务的产业集群规模,发挥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
如此可观和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大连e港”无疑是高新区创新发展模式的载体,是大连建设“智慧城市”的新引擎。那时的大连高新区,也可能会成为国家级或者是世界级的高端电子商务中心。
人才特区,“政策+服务”
9月13日,大连香格里拉酒店,东软集团与大连高新区就大连学子创意产业园项目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国内最具前瞻性的创新、创意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而此时,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正在大连举行,全球政商精英集聚于此,探讨世界经济走向,把脉中国经济发展。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研判让双方再度牵手。作为最早入驻大连高新区的大企业之一,东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为大连软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对高新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实现高新区第三次创业浪潮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董呈发认为。
东软集团大连学子创意产业园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创意园将致力于为大学生和年轻人创业、就业搭建优质的孵化和发展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融合的机会,提供低成本、低风险、多机会、快成长的创业环境。”
从就业到创业,曾是多少年轻学子的梦想,然而能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基地可谓少之。投资18亿元,预计年底开工的大连学子创意产业园,建成后5年内拟支持200家创业企业,每年可为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培训基地。
打造人才高地、筑梦成长并推动产业发展,这是东软集团与大连高新区合作建设大连学子创意产业园的初衷。2009年,大连高新区引进的大学生不足5000人,2012年已达1万人,充满朝气和发展机遇的园区让广大学子选择了主动留下来。
“年轻会让城市充满朝气和活力,在新一轮的创业浪潮中,高新区将着力建设IT人才实训基地,提升高新区培训产业规模和水平,为更多的弄潮儿提供成长的机会和创新的平台。”董呈发表示。
“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回家总是快乐的。”多年来,这句话曾温暖了无数海外学子的心。
从2000年至今,每年的6月29日,大连高新区都如期举办“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子们带着热情,带着项目汇聚到这里寻求创新创业的机会。12年来,共吸引了2800多名海外学子归国创业,创办企业1900多家。在这里,海外学子已成为引领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以‘政策+服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董呈发主任说,近年来,大连高新区在资金保障、场地住房、人才奖励、服务环境等方面研究出台多项人才政策,建立以海创周活动为品牌、面向国内外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人才引进平台。
大连融科储能公司是国际上最早开展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的企业之一,公司硕博人数达2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6。入驻高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IBM公司人员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10年仅有4000多人,目前已达8000多人。
多年的“引智”政策在这里形成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高科技产业规模。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科技企业员工总数超过12万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辽宁省“十百千工程”专家、大连领军人才近百人,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上百家研发机构。
从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从事低端外包服务的成本中心向主要依靠高素质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提供高附加值外包服务的价值中心转变,大连高新区在推动第三次创业进程中,对人才这一稀缺资源的抢占,将加速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完善、续写、创新。在东北的出海口、大连的创新高地,年仅22岁的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前所未有的激情,挥写着“高”和“新”这两篇文章。而新的篇章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