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
无锡中东村:破解人多地少“发展难”

    □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许加彬

    眼下正是果品上市季节。“今年,我们种植的皇冠梨,不但产量高,市场销得好,价也比往年卖得高,总产量可达20万斤,销售收入预计可超200万元。”记者日前来到无锡市锡山区中东村优质特色果品园内,43岁的村农业股份合作社社长吴雪春高兴地说。

    在锡山,中东村算不上大村,全村总面积3.6平方公里,总人数3000人,耕地面积只有2400多亩。“过去,由于人多地少,种植的又是一些地方传统品种。无论是村级集体收入,还是村民人均收入,在全区都排不上‘位’。” 中东村村干部说。如何破解人多地少“发展难”?近年来,村委会干部统一认识,转变发展观念,紧紧围绕推进新农业建设,走上了集约、高效、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合理科学的土地集约利用,是中东村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走出的关键一步。5年来,村委会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产学研结合,有效解决了过去资金、劳力、技术不集中的突出问题,使这些农业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2008年,原来靠木工手艺养家糊口的吴雪春,在村里带头试种皇冠梨成功。此时,村干部看到其他村民的田里,不是种的小麦、水稻,就是种了蔬菜、桃子、葡萄……品种单一,小块分散,没有品牌,一年辛苦下来,村民没有什么收入。

    于是,村委会决定把这些小块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发,成立一个农业股份合作社,重点发展优质特色果品产业,扶持发展一批种植大户。很快,村委会拿出来了整体发展规划,并苦口婆心做好了规划区内村民的思想工作。

    4年前,由40户参股的村农业股份合作社成立。“当时,合作社总股本金只有40万元。我们首期开发260亩果品园,与农业科研单位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一年四季采取立体种养业,主要种植优质皇冠梨,桃、葡萄、樱桃,还放养生态鸡,提高亩产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吴雪春说。

    过去,村民小块分散种植养殖,遇到“天灾人祸”,一年的投入和辛苦全“打水漂”。现在,合作社建起了两个冷库,贮存量可达到14万斤。“今年,连续的高温、雷暴雨和台风等特殊恶劣气候,却没有给我们造成大的经济损失,是冷库发挥了特殊保障作用。”吴雪春说。

    吴雪春告诉记者,去年,村农业股份合作社收入200多万元,按村民家庭的投资比例分红,最多的分到了5万元。今年,一些原来没有参加合作社的村民,都主动提出加入合作社。因此,将在现有规模和基础上再扩大230亩。

    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给中东村带来了新变化。今天,这里建成了皇冠梨生产基地,扶持出了10个“种粮大户”,打响了“中东”皇冠梨匹配,村级集体收入、村民的收入更是年年有提高。去年,村级集体收入3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万元。用当地几位村民的话来说,“现在,我们家庭收入,有务工收入,有股金红利,还有土地租金,收入超过了城里人。”

    “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充分开发出高效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几年,我们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成清除全村的小规模养殖场所,集中进行河道水生态整治程,已通过省级生态村创建验收。目前,我们正在规模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特色生态旅游业。”中东村村干部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