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庆九 孟锦 胡春雷
有这样一位女高工,她15岁入伍,从普通战士到大校高工,一直扎根基层连队41年,先后破解一线信息化难题千余个,5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培养技术骨干数百人,被大家誉为军中“铁娘子”。她就是南京军区某通信团终端站的高工陈建南。
接受采访时陈建南说:“40多年的基层生涯,给了我科研攻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
基层一线是成长成才的沃土
陈建南已经在通信团里干了41年。从扛着光缆爬电线杆的小女兵,一步步成长为精通数据、光端、传输等多个专业的通信专家。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土生土长的陈建南却让很多科班出身的专家佩服不已。
去年一次演习前夕,上级紧急命令将坑道内的CDMA新设备在3天内搬迁至指定地点。这批设备尚处在调试运行期,一旦搬迁,计算机的连接、网管、各种控制软件都要重新安装调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演习通信中断。最要命的是,坑道属于军事禁地,设备厂家都不能进入。
“假如打起仗来,能带着厂家一起打仗吗?”紧急关头,陈建南站了出来,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设备的她,凭着对整个通信网系的熟悉和丰富的值勤经验,带领技术人员钻进坑道,边摸索边学习尝试,不仅在3天内将全部设备搬迁至指定位置,还解决了移机过程出现的众多问题。厂家得知后连呼“奇迹”,在公司内部简报专门报道了此事。
“想学真本事,就一定要在基层一线扎根打桩。”在基层的41年里,军队通信技术经历了从手动到模拟到数字的升级发展,陈建南的专业也从载波通信、光传输、数据网络、CDMA不断更新变化。陈建南如饥似渴,孜孜以求,光笔记就记了一百多本,积累数据资料百万字。团里的年轻干部“啧啧”感慨,“陈高工的笔记比我们的教科书还详细啊”。
一线需求是科研的源头活水
有人问陈建南,一个女同志40多年蹲在连队干技术,不觉的枯燥乏味吗?陈建南说:“枯燥?在一线工作,我接触的都是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我知道需要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做成什么,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通信团小、散、远连队较多,陈建南经常听到官兵们抱怨,许多外线连队的器材设备在管理和使用上较为混乱,损耗率居高不下。
陈建南想,能否开发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对全团装备器材进行智能化管理?带着这个想法,她反复调研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光缆维修中心信息维护管理系统”,实现了全通装备器材的智能化存取、监控和管理,损耗率降低了60%。
多年来,“深潜”基层的陈建南硕果累累。“军区收发室文电管理系统”“军用市话网值勤维护系统”“通信台站装备实力及信道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光缆维修中心信息维护管理系统”等多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从选题到设计到测试全部都在一线进行,一旦完成便“带着腾腾的热气”立即投入使用发挥效益,成果转化率100%。
科研成果就是价值的体现
前年冬天的一个雨夜,机房突然告警:距离机房34公里处发生阻断。由于设备只能模糊定位,加上恶劣天气影响,抢修人员花了近一个小时才确认阻断位置。
“如果在战场上,这一个小时的通信阻断将意味着什么?”陈建南坐不住了。连续一个月的时间里,陈建南跟随电缆维护队的小伙子一起巡线、抢修、施工,实地考察光缆分布路线特点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半年后,陈建南开发出“光缆线路电子地图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了对光缆阻断点的综合精确定位,抢修定位时间从原来的平均40分钟缩短到20分钟以内。
40多年来,陈建南并不缺少“华丽转身”的机会。一位跟陈建南认识多年的地方老总多次相约,“陈高工,凭你的价值,到我公司工资马上翻十几倍。”陈建南却哈哈一笑,我可没这么高的身价。
陈建南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对于一个穿军装的技术干部来说,最能体现你价值的就是对战斗力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