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3日 星期一
从港口、船舶,再到铁路等领域的各类电力系统
常熟开关:创新之树老而弥青
本报记者 何晓亮

    如果仅从外表看去,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常熟开关)与周围的各色工厂企业,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实际上,这家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厂,历经了计划向市场、国有到民营等多次时代变迁而不倒,堪称苏南企业发展史中一块典型的“活化石”。

    如今,“四十不惑”的常熟开关依旧保持着活力涌动的发展势头。从港口、船舶,再到铁路等领域的各类电力系统,常熟开关的身影,出现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一切,无不源于20多年间在体制、技术等方面一次次审时度势、果断践行的创新。

    但谁也难以想到,在1991年,堂堂一个开关厂,竟然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

    “当时企业多年未进行技改,装备落后,技术薄弱,根本无力去参与市场竞争。”现任董事长王春华回忆说。

    但是职工要吃饭,企业总要发展。此时,江南人性格中固有的机智和灵活,为常熟开关人指出了一条生存之路——既然比不过,不如先学着做。

    1992年,依照着某款外国产品,常熟开关借款上项目,投资560万元建立了全国行业内首家CAD/CAM系统,开发出意义非凡的新一代塑壳断路器CM1。

    “我们成为了全国第一家自主开发出型号产品的企业,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那时候都是由上海等地的几家研究所开发产品,规定型号,企业再拿来做,千人一脸。”王春华说。

    这是一只使开关厂起死回生,步入良性发展道路的产品,从1994年初开始销售至1997年,CM1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利税超过2300万元,企业一举步出低谷,走上了坦途。

    当然,一款产品之所以能够改变一家企业命运,背后真正的力量实则来源于人。当时搞销售的王春华,对于那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依旧历历在目。

    南方人的勤快,很快得到了市场的回报,“常熟开关”的名号逐渐为业内熟知。而随着品牌的声名鹊起,一款款优秀产品的接连问世,让常熟开关不断尝到技术创新的甜头:

    1997年—2001年,常熟开关完成了CM1、CW1两大拳头产品全部系列的开发工作,2003年双双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3年—2005年,企业成功开发了新一代断路器CM2和CW2。

    2008年,企业“低压保护电器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企业“开关电器大容量开断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年前,整个企业的技术人员只有寥寥48人。而如今的常熟开关,有着一支博士、硕士、本科生等900多人的科技队伍,超过了员工人数比例的50%。目前,向科技部门备案开发的新品就已达40多个。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当今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常熟开关人对于自己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一个企业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已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而在于它是否有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和动力。

    一份六年规划凝聚了这份思索的结晶。常熟开关提出,在制度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在科技发展上,有针对性地聚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问题,进行关键技术研究。提高面向工程开发的能力,完善面向市场和工程的接口流程,确保技术发展与试验能力发展双同步等等。到2015年,销售收入在2009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20亿,年均增长率达到12.5%。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