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车论道
参加过今年泰达论坛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那就是新能源汽车真的来了。与几年之前还被认为是十年之后的事情相比,今天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界、媒体,今天都开始坐下来,认真探讨一个个新兴产业实实在在的市场化问题。政策延续性、技术基础、企业态度、国际潮流等等相关元素,无不展现着积极的一面。
不过,我依然想说,如果新能源汽车想要更快也更稳步地奔向产业化,它就必须更近地开到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身边。换句话说,当产业停留在政策、科研阶段的特殊圈子里时,社会大众的认知与了解,或许还不是那么重要。但当新能源汽车要开始作为商品投放到市场上时,与之相关的每一方都有义务让消费者,即那些并不熟悉、也没有必要熟悉汽车的普通人,首先清楚地掌握他花钱购买的这辆车的所有信息,从而为产业的后续发展积累口碑,塑造正面的舆论环境。
就这点来说,我们做得都远远不够。直到现在,包括很多汽车专业媒体在内,对于新能源汽车到底是什么、几种分类、技术特点等等基本知识都并不是很清楚,更遑论整个产业当前的发展态势。就在这次论坛上,竟然还有记者拿着“弯道超车不成功”质问科技部部长万钢,令人怀疑他到底多久没有认真关注过这个产业。
之所以如此,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然而不得不说,政府部门的发声不够,确实是最主要的之一。对于一个全世界进度都差不多的新兴行业来说,很难出现一个公认的权威,不管它是政府、车企还是专家。而我国的产业主管部门,少数参与政策制定、了解行业具体状况的人士,出于保密、敏感等原因,并不愿意向社会透露太多真实信息,造成整个产业的舆论场,群龙无首。
就在这种权威缺位的情况下,一些根本接触不到政策信息源的媒体发出了很多臆测、失实、过时的声音,一些甚至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专家”成了意见领袖,一些怀揣投机心理、弄虚作假的企业到处宣传叫嚷。这种情况下,普通公众很难不受其影响。我自己就经常被问到“没电了停半路上该怎么办?”“听说电池容易爆炸?”“国产的电动汽车质量不行吧?”之类早应该科普的基础问题。
因此,站在产业起飞的当口,政府、行业组织、有资质的媒体应当更加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舆论,协助优秀的企业加快市场化进程,为中国汽车乃至整个工业抓住这难得一遇的历史机会做出努力。
二百年前,人们都在嘲笑追不上马车的火车头。二百年后,笑声依旧且无可避免,但我们完全可以让它轻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