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队到团部,告别居住多年的砖混平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天燃气、集中供暖、有线电视,楼房林立,绿树成荫,现代化的城镇生活,二师二十二团,一座军垦新城镇正在焉耆垦区崛起。
从连队到团部新镇,这个名叫幸福滩的团场已建成“康馨”“阳光”“富康”“光明”“幸福”等5个现代化小区,职工可以选择入驻,新的社区生活形态正在取代原先的军营式居住模式。
从连队到团部新镇,职工们有了“居民”这一新的称谓。但日间劳作,他们仍然拥有“某某连职工”的身份,日落而息,“某某连职工”悄然融入有2万多人口的新城镇。
此时,10连原党支部书记刘武营便感到一种无奈,他无法像往常那样到职工家走家串户,紧急情况下无法用连队的广播召集党员。这只是表层的变化,他意识到,沿习多年的连队管理“老传统”正面临新挑战,需要新思路。
顶层设计推进管理创新
近年来,兵团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提速,兵团团场改革进入攻艰期,政企分离、政社分离,新的课题考验着兵团各级执政者的智慧。
二师党委书记、政委黄金忠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必须创新管理方式,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前者是核心。”
“社区与连队、驻团单位党组织关系互不隶属、行政互不关联、管理上条块分割,社区党建工作有‘四难’:党建工作协调沟通难;资源优势互补难;在职党员在社区作用发挥难;党员管理难。”二十二团党委书记、政委梅述江逐一分析。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应运而生。
二师的党建工作者们创新地引入了“社区党委”这一概念。这是介于团场党委和基层党支部之间的一种新的党组织形态。可以有效地解决“垂直管理”和“属地管理”的矛盾。
团场党委直接领导社区党委,社区党委打破行政区域,对全团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对进入社区的党员群众进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党组织之间无缝对接和党员的双重管理。
“团党委可以腾出身来一心一意抓宏观,抓大局,社区党委更多地承担了团场社会化管理的担子,责、权更加明晰,机制更为顺畅。”梅述江感受到了二十二团社区党委成立以来新的变化。
优化资源强化服务宗旨
“一个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党委班子就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坚强堡垒,一个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党员就是一个标杆。”黄金忠强调,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
今年5月,刘武营成为二十二团社区党委首任党委书记。与此同时,团热力公司经理张玉林通过公选出任社区主任。
第一届社区党委15名委员中有7名兼职委员,分别来自学校、医院、派出所、社保所、城管办、电站、林管站等与“居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遇到事可以加快协调,扯皮的事少了。”刘武营说。
在新的岗位,同样是党组织的“领头羊”,刘武营很快就有了不同的感受。“连队党支部的工作相对单纯,管的人也少。现在,服务的对象多了许多,服务的内容也大不一样。在连队你可以用点强制手段,在社区绝对不行。”
物业纠纷、群众文化、环境卫生……这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社区党委成立不久即组建了社区党建联席会,充分利用辖区单位党组织的资源,本着“社区党建共商、社区事务共管、社区资源共享、社区文明共创、社区难题共解、社区活动共办”的原则,群策群力抓社区党的建设。
“职工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服务。”刘武营挺自豪。
覆盖全面巩固扩大阵地
新型城镇、社区对于大多数兵团农牧团场干部职工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新型城镇和社区带来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变迁,也不仅仅是生活条件的改善。
对于刘武营们来说,他们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职工”,单一的“连队”。那些“身份”不属于团场“管辖”的居民,个体从业者,他们其中也有党员,但是他们已经远离了组织。纯粹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这个群体在新城镇中也渐渐聚集。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以往的社会组织形态已发生了变化,党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地应对新的变化,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黄金忠既重视“守土有责”,更关注“扩土有方”。
“团党委、社区党委、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片区)党小组,对进入社区的党员群众进行网格化管理,只要有新居民入住,只要他是党员,我们都会让他找到党组织。”梅述江详细介绍了二十二团“五级管理”的党建模式。
社区党委对辖区居民、新经济社会组织及无上级主管的企业等党组织实行直接管理,对其他企事业单位、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为做到“一个都不漏”,加强社区党员信息化管理,社区党委建立了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将社区人口全部纳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