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9日 星期四
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团队

    我国疆域幅员辽阔,蕴藏丰富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提供了潜在资源储备。然而,在复杂环境条件下有效实施大面积资源勘探调查实现重大找矿突破目标,迫切需要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探测技术手段形成有效的技术支撑。发展高效率、高精度(海、陆、空)快速移动平台联合探测装备技术,同时发展由此带来的海量数据综合信息处理、解释和地质建模一体化所需的大型软件平台技术,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该装备技术具有在复杂环境条件下高效率作业并提交高精度探测结果的特点,在航载、船载、潜航和车载等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条件下,连续观测记录重、磁、电磁等空间地球物理场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平台迅速完成数据处理和解释,高效率地发现隐伏地质目标。在国内外,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大面积能源资源快速探测评价以及军事探测工程和国防安全目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尤其是近年发展的无人机探测技术展示了更为巨大的应用潜力,成为快速更新找矿发现成果信息,直至完善国家资源分布战略格局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

    在此需求背景下,于2010年10月,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有关部门鼓励支持下,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团队,中心主要由精干的年轻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配备有可与国际一流院校相媲美的科研环境和设备。团队的研究方向是,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实用技术,从基础研究入手攻关核心技术,通过软硬件结合、交叉学科融合、跨部门联合途径,研发移动平台探测集成装备:(1)设计和研发新一代智能化无人机搭载平台,研发、引进和集成先进的机载探测传感器和相关设备,形成机载一体化高精度和高效率联合探测系统;(2)针对与此相配套的海量探测数据处理和多元信息分析需求,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最新技术,在大型集群机和微型机硬件设备上研发大型软件分析平台技术,面向三维地质目标实现重、磁、电、震和井中探测多方法信息融合,减小勘探风险。

    团队的建设目标是,基于吉林大学综合学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和完善国际一流研发基地,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推进研发创新和集成创新软硬件技术和配套产品,研制大载荷智能化无人机搭载平台和相关搭载探测传感器技术组合。通过设计、研制、测试和调试等系列性规范过程,加快实现多方法快速移动探测技术组合。研制出的探测装备和软件系统能够充分体现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高发现率、多信息融合、以及提高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等各项指标。

    团队的组织形式是,围绕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吉林大学所具有的综合学科和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优势资源,组织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效率创新研究精英团队。近两年来,吉林大学在地学领域引进了多位在航空地球物理探测领域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专家,形成了学术带头人的核心框架。他们将引领和部署科研方向和实施计划,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成功经验,借鉴国际重大前沿技术运作过程和组织方式,逐步完善挑选、训练和组织青年精英科技人员,形成能够面对各种挑战的科研团队。目前,团队成员主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一流的资深专家按学科方向进行分类和协调引领,由年轻的高学历教师和工程师按梯次配备形成高效率技术组合,同时包括吸引有科研潜力的研究生加入到技术组合中。团队中的多数成员具有长期和短期在海外留学和技术合作经历,具有从事“移动平台技术”研究和技术攻关的经验,奠定了能够迅速掌握全套敏感技术的人员基础条件。

    带头人:黄大年,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英国剑桥ARKeX 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 培训官。2009年12月回国后,担任“十二五”863计划资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专项某搭载装备专家组专家;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对地观测技术工程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客座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国土资源部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客座研究员。担任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中的第九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究》首席科学家,该专项先后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特别进展。

    (王郁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