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ihome让师生感受“家一般”的校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学见闻

    新华社记者 吴晶 邝西曦

    报到注册、办理绿色通道、办理入住、申领饭卡……虽然是初入校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新生邓舒鉴却像个老手一样,很快完成手续。

    “有了ihome的指引,有了师哥师姐的帮助,这个校园就像家一样熟悉,我不再感到孤单。”邓舒鉴说。

    这位来自山西晋城的男生父母都病退在家,家庭月收入2千元左右,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按照通知书上的温馨提示登陆了学校的ihome网络社区,不仅了解到学校在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方面的政策信息,还结识了很多新同学。

    “为了让每个学生尽快融入校园,我们也会在网络社区中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他们随时咨询。”辅导员刘洋说,截止到目前,共有2437名新生注册进入ihome,占新生总数的73%。

    新的校园生活,对于“独惯”了的“90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富有挑战的新体验。针对这一代学生网络化生存特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2年10月启动建设全国首个高校网络社交平台ihome。

    “这是我们创新学校管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网上精神家园的新举措。”学校党委副书记程基伟说,ihome涵盖了网络教学、班级建设、学生社团、公益行动、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引导”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全校师生都在感受一个“家一般”的校园:身高超过2米的航空学院学生张典钧需要加长床,提交诉求后,学校后勤部门几天内予以解决;计算机系李金贵因肝脏移植急需供血,三天内,筹集学生捐款超过十万元,70余名同学报名献血;在平台运行半年时间中,共解决问题、分享攻略百余次,其中超过一半为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我曾经在这里得到大家的热情帮助,现在我也要通过这个平台帮助更多的人。”一位在ihome上十分活跃的学生留言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说,“以学生为本”是大学之道,依托高科技手段这个大学自身的优势,我们应该从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为他们搭建延伸思考、活跃交流、丰富自我的平台,记录他们成长的足迹,让母校真正成为陪伴他们终生的心灵家园。

    学生在成长,校园也在变化。虚拟空间中的ihome正在深刻渗透并影响着传统的校园。通过ihome上的“诉求”功能,学生可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后者需要在24小时内解决问题或给出解决方案,超时1天不答复,系统自动将诉求发送至部门领导;3天不答复,诉求发送至主管校领导;7天不答复,诉求发送至校长。通过“网络直通车”,学生维护权益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也在“紧迫感”中不断提升。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指出,近年来,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加强网络社区建设等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信息化手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引导大学生在“正能量”中健康成长。

    据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ihome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将对网络化班级管理、学前及毕业网络教育、网上心理辅导等内容进行深度建设,并向有意于此项建设的高校开放。

    “高校应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为更多的大学生构建信息共享、智慧共生、成长共赢的家园。”怀进鹏说。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