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新药研发之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谈中药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冯国梧

    在日前中国工程院第165次科技论坛——创新药物研发方法与策略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关于中药研发进展及相关问题思考的报告,引起强烈反响。会下,记者就中药发展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药研发之路,对他进行了专访。

    科技日报记者: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然而随着西药的大量引入,中药的作用逐渐暗淡。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中药产业又开始崛起,您对此如何看?您认为中药的发展前景如何?

    张伯礼:中药对人类的贡献不容置疑。但随着西药大量涌入,中药地位开始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中药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国家创新药物重大专项的实施,中药产业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我国的中药产业却快速发展,2006年我国中药产值是1444亿元,去年达到5156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占到了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1%。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药产业技术的升级,重大新药专项和中药现代化的大力推进。因此,我认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科技日报记者:您能简单描述一下近年来中药产业升级和中药创新研究的进展吗?

    张伯礼:近年来,中药产业技术升级是行业的主基调。综观中药企业的发展,现代中药企业聚集度正在增强,2010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中药企业达到30家,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中药企业占到1/3。中药企业科研意识普遍提高,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也推动了全球中医药研究。检索资料显示,全球中医药论文发表总量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由2001年的2.1万篇增长至2011年的5.3万篇,其中SCI论文由2001年的2274篇增加至2011年的7458篇,而我国研究论文贡献度最大。同时,中医药专利申请量也大幅增加,由2001年的983件增至2011年的5161件。

    近年来,国家在中药创新研究方面投入很大,特别是重大新药专项的实施,大大推进了中药创新研究的进程。建起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平台及关键技术,比如基于整体观的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技术平台、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平台、网络药理学平台、中药安全性研究平台、组分中药研制平台及关键技术等。这些平台的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培育了一批中药大品种,到2011年,单品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品种已达305个,10亿元以上的超过18个,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生产规模。

    科技日报记者:您认为当前中药研发和生产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张伯礼:目前中药产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三大制约因素:一是资源的约束。随着药材需求不断增长,原来采集野生药材的生产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濒危药材、动物药材的短缺,更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环境的约束,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因素,影响着中药产品的质量。三是技术的约束,其中包括药材种植技术、安全性分析及评价技术、多成分质量控制及生产技术的突破。同时,在中药研发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中药与中医研究脱节;品种临床定位不清,优势不明;复方中药研发模式滞后,关键技术有待提高;中药安全性相关研究及标准滞后;中药生产工艺优化及质控水平有待提高等。

    过去从不问津中药的跨国制药企业,开始大举进军中成药市场。这一方面说明跨国制药企业对中药开始重视,药物研发的思路向复方转变;另一方面也表示我国中药企业将会迎来强劲的竞争对手,为此必须想好对策。

    科技日报记者: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药研发之路,通过哪些方法和策略将中药做大做强?

    张伯礼:中药研发的策略和路径概括起来可以从六个方面考虑:一是中药研发必须突出以需求为导向,要针对西药缺乏有效干预或疗效不理想的病症,发挥中医药优势,填补市场空白;二是要学会从经典方剂中挖掘新药,包括经典方剂、名老中医优秀处方等;三是多源发现、分类指导,从复方中药、有效部位、有效组分或有效成分当中,发现新药、开发新药;四是要做好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五是做好中药制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六是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协同创新,联合攻关。

    (科技日报天津8月2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