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婉霞 本报记者 王春
对上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又有好消息传来。8月20日,在上海市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开通暨科技信贷产品签约洽谈会上,“微贷通”、第四期“履约贷”、上海市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纷纷落地。这既拓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加快了其融资效率。十四家合作银行、二家担保和四家保险机构均在现场设台受理企业科技贷款申请和咨询。
作为全国自主创新、转型发展排头兵,上海近年来不断深化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针对小微企业贷款难题,通过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载体,切实解决上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
信息不对称?——搭平台
哪家银行提供小微企业贷款?科技型企业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一直以来,融资机构和小微企业像是“一堆铁钉里的两块磁铁”,怎么才能让它俩“互相吸引”呢?经过近2年的建设,一个旨在解决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站式”“桥梁”——上海市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下线。
“仅在试运行期间,平台已与15家银行、31家投资公司、8家投资咨询服务机构共54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更多的合作正在洽谈中”,据有关负责人透露,作为公益性服务平台,该平台的服务对象既包括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又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向科技企业发布政策资金信息、金融产品信息,为企业提供融资申请、项目对接、项目查询服务,同时为金融机构提供专家咨询、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服务,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融资动态和统计研究信息。”该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平台已收录科技金融政策230余条,发布近500条经筛选的贷款需求,60余个股权融资项目,收录约6000家科技企业信息。
线上有数据服务,线下有专业服务。为保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上海设计了一整套联动机制:一支覆盖全市17个区县和89个孵化器的120人的“科技金融专员”队伍、一支70人的科技、信贷、投资、上市辅导“专家队伍”,以及一支来自合作银行和金融机构的43人“科技信贷员队伍”,三支队伍,齐头并进,为线下对接洽谈提供咨询服务。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科技小巨人信用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信用贷、创新基金项目信用贷款等4项贷款品种已在平台实现网上申请,进一步提升了效率并降低成本。
贷款额太少?——再出力
缺乏资金是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壮大的“瓶颈”。上海懋仲电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孔伟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公司规模小,去每家银行贷款最多也只能贷50万。
“现在通过‘微贷通’产品,可以申请到200万元贷款,且利率也较低。”孔伟说。针对销售规模在200—1000万元初创型科技企业的全新金融产品“微贷通”的面世,试点总额为4亿元人民币,参与的担保公司2家,银行4家。单笔贷款金额一般为50万至200万元,预计可惠及300余家科技型小微企业。上海懋仲便是其中之一。
据悉,“微贷通”最大的创新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金融机构为企业放贷。实际操作中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向担保公司支付贷款本息和担保费用,担保公司出具保单,银行“见保即贷”。当企业按时还本付息后,上海市科委会补贴企业担保费用的一半,使得企业实际支出的融资成本仅为8.5%左右。如果发生坏账,政府和担保公司按照70%和30%的比例承担损失。
同时,另一款金融产品“履约贷”推出“升级版”,贷款总额度从原本的13亿元“扩容”到25亿元,预计能够为约1000家销售规模在1000万到1.5亿元的科技企业解决贷款问题。与“微贷通”相比,“履约贷”服务的企业创业阶段相对靠后,因此需要的贷款资金更多,贷款金额上限可达500万元。据悉,“履约贷”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截至2013年6月底,已累计向407家企业发放贷款13.339亿元。据统计,获贷企业平均年销售增长率达23%。
至此,整个上海整个“3+X”科技信贷体系构建完成,实现了对初创期、成长早中期、成长中后期科技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的全阶段覆盖。
风险难控制?——严把关
“微贷通”针对的科技企业规模更小,企业所处创业阶段也更为靠前,企业所需贷款金额更少,但也缺少担保和抵押,发生各种风险的概率更大。风险如何控制?
“公司成立多久了?为什么公司的销售额一直没有上去?”“与哪些企业有上下游联系?”“下游客户中比较大的企业有哪些?”“微贷通”产品审贷会上,由银行、担保公司、科创中心5人组成的“导师”正“拷问”着孔伟。
据悉,在“微贷通”实际受理过程中,为了控制产品风险,在企业申请进入审核环节前特增设申请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创业团队的集中面试环节。“我们还会去实地考察,上门调查,看账单。”“面试官”之一的上海银行徐汇支行公司业务三部经理黄春飞告诉记者,银行在收到担保公司的“放款核准单”后,就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放款,从申请到拿到贷款最快可以在10个工作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