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兵 夏亮 李劲峰
■第二看台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自2007年开展至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究竟是否实现?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能否改变?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有怎样的条件?新华社记者日前就这些热点话题,专访了前来南京出席亚青会开幕式的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
阳光体育成效与困难并存
王登峰说,阳光体育自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是体育教师的配备有了明显提高,二是课时增加、体育办学条件如场地、器材有了明显改善,三是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四是整个社会对体育和体质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成绩是显著的,但王登峰认为困难仍很多。“首先,这些年体育教师的配置增加了很多,但总体来讲还是不足,现在很多农村学校平均一个学校只有0.8个体育老师。很多学校语数外(主科)按课时可以配两个老师,学校实际却配三四个,但音体美按课时应配三个,实际只配两个甚至一个,有的学校连一个都没有。具体到学科上,特别是音体美的比重远远低于课时应占比重,这就导致出一个结构性缺编的问题。”王登峰说,“场地器材也是这样。农村学校条件虽然差,但如果投入足够则很容易解决,实际情况是投入确实不足。而城市学校可能有钱,但周边扩不了,有钱买不到地,所以场地也有很大困难。”
王登峰说:“在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甚至教育部门领导心目中,升学率(较之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然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这就形成了一个反差,一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观念也开始改变,但这个进步还不足以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反差之下,“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是否实现?王登峰表示,目前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他举例说,有一个中学,初高中共六个年级,三四千人,但连个100米的跑道都没有,“校长说,即便每天排足了体育课也只能排两千学生。体育课都排不了,怎么保证每天一小时?这只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主观认识局限。有些学校场地器材师资都齐全,但也达不到每天一小时,这就是一个重视程度问题”。
即便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但王登峰认为阳光体育对学生体质的提高是有帮助的,“教育部要求每年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普查。今年11月,待各省将数据报上来后,教育部会在每个省每个年级随机抽测一千人,然后把这两组数据同时公布,同时跟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做一个对比,看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什么变化。总体来讲,2010年数据发布时,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5年下滑,大学生非常明显,中小学生的下滑得到初步遏制。虽然形势很严峻,但只要我们下决心去做,还是会有效果的。”
应试教育须改变
“今后教育改革将是一个重头戏。从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来讲,这一体系包括体育艺术音乐等开课率的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指标,下一步可能还要增加运动能力指标。要达到教育现代化,体质健康必须上去,体育课必须开齐。要实行学生评价绿色指标体系,即除了文化课,思想品德、体质健康、艺术修养也要考虑。教育部相关司局已经在陆续出台一些这方面的评价指标。高中毕业的学业水平考试下一步将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换言之,高中毕业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达到标准,其他高考不考的科目也要达到国家标准。”
对于体育进高考的问题,王登峰说,目前社会上支持和反对的意见都有,现在没有定论。支持者认为体育进高考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质,但反对者表示,体育一旦进入高考,学生就会像做数学题一样整天练,最后可能演变成厌恶体育,“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真正热爱体育,如果高考完了大家都恨体育,这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所以说这是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全面衡量各分母因素之后再作定夺”。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有条件
王登峰认为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首先要满足教学要求,其次考虑成本分担和学生安全问题,再者社会体育场馆也应向学生开放,而且至少是同等政策。
“不能单方面要求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社会体育场馆也要向学生开放。社会体育场馆如果属于营利性的,对学生开放应当免费或者优惠,这就要求多出的成本应该由政府承担。”
他还认为,应当将一些体育设施资源进行整合,比如将体育设施尽量建在学校里或周边,这样利用率会很高,既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又满足了百姓健身需求。但他同时指出,这需要体育、教育等各个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更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