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必成 柳金虎 陈林
随着蒙在眼上的纱布被轻轻揭开,78岁的哈萨克族老人苏哈依缓缓睁开双眼,一个劲地朝陪同检查的孙子说:“看见了,我看见你了!”双目失明10年,苏哈依一直用手触摸感知孙子的模样。今天,老人终于可以用眼睛看到他了,不禁喜极而泣。
这一幕,让主刀医生、新疆军区第474医院眼科主任高晓唯由衷地高兴。
从医29年,高晓唯亲自主刀,让21000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担任眼科主任13年,他把眼科从最初仅有20张床位的小科室,发展成同步拥有国际国内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展开床位260张,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全军眼科中心;他带领团队先后有110多项成果填补全国和新疆眼科领域空白,被新疆各族患者亲切地称为“光明使者”。
让患者不出疆就能治好病
“新疆天气干燥、风沙大、紫外线强,眼疾发病率高,而眼病治疗水平却长期落后,一定要让各族患者不出疆就能治好眼病。”在第二军医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一个志向在高晓唯心里萌生。
1995年,外伤性无晶体眼病呈上升趋势,运用表层角膜镜技术治疗该病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高晓唯研究生毕业,一回到新疆就把攻克这个世界性难题作为努力方向,开始刻苦攻关。为攻克角膜冷冻速度这个难题,他找来专著潜心研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请教厂家人员。正是凭着这股劲,他找到提高制冷速度的“金钥匙”,将冷凝管由铅笔粗细调整到笔芯粗细,改制成像绣花针孔一样的微细铜管,开机一试,角膜瞬间完成冷冻,速度由原来的1分钟缩短为5秒,获全军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高晓唯先后对眼表疾病、角膜移植、白内障等眼病治疗和手术展开了课题研究,有110余项新技术填补了新疆眼科治疗空白,17项研究成果获得军队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前些年,高晓唯到和田地区巡诊,发现当地眼科医生严重匮乏。他意识到,只有提高边远地区眼科医生的技术水平,才能使当地各族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于是,巡诊返回,他带领团队担负起南疆县级医院眼科医生的培训任务。目前,已经办了6期培训班,培训近百名眼科医生,为边疆地区留下了一批不走的“光明使者”。
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
“什么,你们要给我换义眼,肯定是想从我兜里捞钱吧?”不大的诊室里,还没等高晓唯把话说完,买买提·库尔班就一拍桌子,声音颤抖着吼道,“就一次小小的外伤,凭什么要把我的眼球摘除?”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高晓唯冷静地注视他把火发完,笑呵呵地说:“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我和你一样,也想保住你的眼睛,但目前这种情况,这个建议应该是最理想的!”高晓唯找来解剖图谱,从成因到结果,一点一点解释。
家住昌吉的买买提,去年因外伤致右眼出血,在没有经过医生诊治的情况下,自行滴眼液治疗,不料视力慢慢下降,导致无光感。经人介绍,他来到474医院门诊,挂上高晓唯的专家号。面对这名特殊病人,高晓唯运用多种仪器检查,召集专家会诊后,得出一致结论:由于错过最佳治疗期,只能摘除眼球。高晓唯考虑他一时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决定采取迂回战术,让他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逐步接受换义眼的建议。
高晓唯常说,医生对待病人,不能仅仅是看到这个人的病,更要看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让每名患者都能感觉到你真心实意是为他服务的。
为群众精打细算每一分钱
初夏的一天,吐鲁番市七泉湖镇65岁的农民艾合买提大叔起了个大早,他在自家院子的杏树上摘了满满一筐杏子,和老伴说了一声要到乌市去“走亲戚”,就坐上汽车上路了。
艾合买提大叔一见到高晓唯,就手捧着杏子说:“我的眼睛现在好的很,家里也没有什么好东西,杏子熟了,摘了点给大家尝尝!”
“部队医院有规定……”还没等高晓唯说完,大叔就不乐意了,“什么规矩不规矩的,你常说各族群众和军队是一家人,这杏子是自家树上长的,当然要送给自家人吃。”
“自家人”这三个字,让高晓唯不好推辞,只好说了句,“自家人下次不能这么客气了!”
半年前,艾合买提仅带了5000元到474医院就诊。可是,按常规手术费用需近万元。高晓唯看他病情紧急、经济又拮据,就想方设法给他省。最后结账,还剩下200多元。
他坚持从根本上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用制度约束全科人员的行为,杜绝开大处方的行为。他还带全科人员在节省和个人捐助的基础上,成立扶贫基金。如今,已累计救助特困患者110余名,最高单笔救助金额达2万元。
每每想到这些,高晓唯总感觉到为边疆各族群众送光明的人生很有价值。他说:“我不光是为病人留住了光明,同时也带给他们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