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民 董飞鹏
前不久,第二炮兵某旅施工进入紧张的会战状态,侧翻装载机、铲运车、扒渣机等百余台施工装备,连续两个月未发生任何故障。这是该旅创新施工装备保养模式,让“月检查,季联检”变成“日维护,周保养”所取得的可喜成效。
笔者了解到,该旅按照“以施工任务为中心,以保质量、求效益、促安全为原则”的总体思路,强化人与装备的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了施工保障能力。
提升“健康指数”
据该旅保障部部长王锐介绍,创新装备保养模式、让“月检”变“日检”,缘于去年的一次“出丑”。
去年6月,该旅组织某工区施工装备进行战时工程保障综合演练,不到40公里的路程,出动的32台施工装备就有4台在路上抛锚,还有3台刹车片磨损严重,被牵引车拉了回来。为什么一拉出来就都“趴窝”了呢?
在随后的调查中他们找到了原因:以往施工一线官兵对矿运车、挖掘机等装备保养,擦拭表面、清洁“表皮”的多,这种“粗略保障”对提高施工装备技术性能见效甚微。党委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把装备维修保养的功夫下在平时,把“每月体检”变成“日常保健”,把突出保养变成认真细致的常态化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装备不掉“链子”。
随即,该旅一改装备“月检”模式,把装备保养写进周施工计划,制定科学、严谨的装备保养流程,让装备保养与施工有机结合起来,每日交班时操作手必须进行静态的例行检查和保养,每周进行精细保养。
打造“系统平台”
提升装备保障力除了精细保养,还需要创新施工模式。以往,该旅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将各种装备都开上工地。没想到,各施工分队、大小装备各自为战,操作流程、原定施工计划完全被打乱,指挥员不得不叫停。
新装备接踵进入施工流程,施工模式却在走“老路”,该旅党委意识到,探索联合施工新途径势在必行。该旅结合施工任务点多、面广和交叉进行等实际情况,突破编制束缚,大胆采用工区前指管理模式,将装备和技术保障人员调配到各项工区前指,实行统一管理,工程任务结束后,恢复原有建制。与此同时,该旅根据任务需要,利用施工间隙,分批次组织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官兵组成辅导小组,加强操作、维修技术训练。
通过抓合成、练协同,一大批操作、维修骨干脱颖而出。去年底,该旅某施工现场,各种大型机械设备运转自如,人与机械、机械与机械之间配合默契,装备合力有效形成,施工任务高效完成。
注入“新鲜血液”
去年6月,该旅同时接到3项工程切口施工任务,而新设备只有两套。如果引进新装备,就会耽误施工进度,有人提出改造老装备。可老装备一旦改造不成功,怎么办?
“工作你们大胆做,责任我们担。”旅领导给技术员和施工骨干鼓劲。按改造方案,攻关小组与外请专家集中论证新任务施工工艺、老设备性能,短短20天,老设备改造成功,3个月后,3项工程切口施工任务提前完成。
随着施工任务转型,施工工艺不断更新,一些曾立过汗马功劳的老设备却遭遇“闲置”。对某型装备的成功改造,使官兵们信心大增。他们自发成立了机械故障攻关小组、技术革新小组和专项修理小组,先后对多台老装备重新进行设计、加工,解决了施工装备短缺问题。结合旅队施工特点,该旅总结出多项应急维修技巧和修理方法。在新装备新技术的运用上,该旅一改以往新装备“不会用”“用了怕坏”“坏了不会修”的旧观念,大胆动用专业知识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和操作手担任攻关手,破解了新装备不能很好发挥功效的系列难题。
老设备通过改造升级,新装备经过难题攻关,双双“走”上施工阵地,两者兼容互补、同台竞技。为施工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